急性腦血管疾病系指腦部或支配腦的頸部動脈病變引起的腦局灶性血液循環(huán)障礙,隸屬中醫(yī)內科“中風病”范疇。臨床主要表現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僅表現 僻不遂。各個年齡組均有發(fā)病,但以中年以上為多見,尤其是高血壓患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病死率高,目前僅次于冠心病和腫瘤而居于人類死亡疾病譜的第三位。現將近年來我們對該病的理論認識及辨治經驗整理如下。
1 病機認識
在多年臨診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中風患者中肝腎陰虛者居多而氣虛者較少,概因年事漸高,腎精漸虧,腎氣失攝,精微不固,陰精亡失,再加情志化火傷陰、飲食辛辣助熱傷陰等因素,終致陰虛,陰陽失衡。陰虛的病機形成之后,可致脈管失濡,血管彈性減弱,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加,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這就給中風的形成打下了基礎。當受到寒冷、情緒激動、大量飲酒、勞累等因素刺激時,則可導致中風發(fā)生。其主要病機是:(1)機體受寒后可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2)過度的情緒變化,如大喜、大悲、大怒,均可使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然升高;(3)大量飲酒可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在原有的基礎上驟然上升,使本已硬化脆弱的腦血管無法承受其壓力而導致破裂出血,如果出血量大,顱壓過高,腦疝形成,則難以搶救;(4)勞累也是常見病因。勞則耗氣,氣虛無力推動血行,以致脈絡瘀阻,但對于老年人而言,由于平時大多比較注意保健,真正的人為地過度勞累因素很少,在臨床上較多見的是排便加壓,因老年人活動相對減少,腸蠕動減弱,習慣性便秘比較常見,如果如廁排便用力過猛,可致腦出血,甚至死亡。因此,臨證之側,應時時注意提醒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壓的患者,避免上述不良因素的刺激,以免發(fā)生意外。
2 辨證治療
本病多屬本虛標實,肝腎陰虛為本,或兼氣虛,風、火、痰、瘀為標。治療時,在急性期應以中西醫(yī)結合,急救為主;當病情穩(wěn)定后則以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為原則,中藥治療為主,以自擬偏癱復元湯加減治療,基本處方如下:炙黃芪30g,赤芍20g,川芎12g,當歸尾20g,桃仁10g,紅花15g,地龍20g,川牛膝20g,生地黃20g,山茱萸20g,制龜板20g,懷牛膝20g。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服。
方中炙黃芪益氣以促血行;赤芍、川芎、當歸尾、紅花、桃仁、川牛膝活血化瘀,改善循環(huán);地龍通經活血,以使閉塞之經脈得以開通;生地黃、山茱萸、制龜板補腎養(yǎng)陰,以改善血液粘稠狀態(tài)而利于血行;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可促進患肢功能恢復。
由于患者體質不同,兼挾癥狀不一,常需靈活加減:(1)若血壓偏高,或不穩(wěn)定,應去炙黃芪,并在方中加入玄參、夏枯草、鉤藤、酒制黃芩之類滋腎平肝清熱之品;(2)體胖多痰之人,則需加上瓜蔞、枳實、姜制厚樸等以化痰理氣通腑;(3)若見語言不利,則加石菖蒲、郁金解郁化痰開竅。
另外,在內服藥物的同時,常以中藥外洗作為輔助治療,即以伸筋草、透骨草、紅花各50g,水煎,取藥汁約2000ml左右,將患側手足先熏后洗,并在藥汁中練習手指、足趾的屈伸運動,常取得較好的療效。而且,發(fā)病時間越短,治療起來恢復程度越好,因此掌握治療時機也很重要。
3 病案舉例
患者,男,65歲,干部。主因右側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半月,于1999年3月22日前來就診。家屬代述,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平素時發(fā)頭暈,半月前突發(fā)右側半身不遂,仆倒在地,語言不利,神志清楚,急送醫(yī)院,經做“頭顱CT”診斷為“腦梗塞”,給予“甘露醇”等靜脈點滴治療已10余天,愿服中藥治療而來診。診時癥見:右側半身不遂,在家人扶持下右下肢能拖地而行,右上肢向上抬舉困難,語言不利,含混不清,頭暈,夜寐不安,煩躁,飲食尚可,便秘,體胖,面紅,舌質紅,舌苔黃,脈象弦滑。BP165/95mmHg,頭顱CT提示:左基底節(jié)梗塞。據此認為,由于該患者體肥胖,肥人多痰;再加工作繁忙,精神緊張,性情急躁,郁火內生,火熱傷陰,陰不制陽。風陽上擾則頭暈,風痰阻絡則致半身不遂,煩躁、夜寐不安是內熱的表現。中醫(yī)診斷為中風,證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治療應以滋腎平肝、活血通絡為主,處方如下:玄參40g,夏枯草15g,鉤藤20g,地龍20g,赤芍20g,川芎15g,紅花15g,丹參20g,生地黃20g,石菖蒲20g,郁金20g,川貝母15g,制龜板20g,懷牛膝20g,天麻20g,炒棗仁2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同時囑其忌食辛辣,穩(wěn)定情緒。
服藥2周后,頭暈已不明顯,血壓降至正常且較穩(wěn)定(患者家中自備有血壓計,可隨時觀察),語言較前清楚,肢體活動好轉,能夠擺脫家人扶持而慢走,右上肢上抬平肩,右手握力增強,但仍自覺無力,不能持物,便秘稍得緩解,苔色由黃轉白,前方加入山茱萸20g、杜仲20g繼服,并且配合中藥外洗。依情加減治療2個月后,血壓穩(wěn)定在140/90mmHg,自行走路較穩(wěn),右手持物尚不理想,煩躁癥狀已消失,中藥除繼續(xù)滋腎平肝以穩(wěn)定血壓、改善腦血循環(huán)外,加用炙黃芪30g、當歸尾15g、川牛膝20g等益氣活血通絡之品,以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肢體恢復。
續(xù)服2周后,走路基本恢復正常,唯上肢稍感無力,余無任何不適,停服中藥,改用“維腦路通、脈通”等藥維持治療,鞏固療效。同時囑其每天堅持適度的鍛煉,以使患肢完全恢復其功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