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放棄了在西方流行多年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推行新保守主義的政策,獲得了成功。新保守主義是怎么回事呢?
民主思想的歷史軌跡(十六)
十六、新保守主義
1
20世紀60年代,新自由主義達到鼎盛時期,但隨后開始走下坡路。到了70年代,奉行自由主義的國家紛紛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
首先是由于人的欲望是變化著的,水漲船高。福利越好,反倒不滿越多,期望值越來越高。也有一些受益者不承情,認為國家提供的好處太過僵死,家長式,太具官僚色彩。
其次是國家干預越多,需要政府做的事情越多,官僚體制就越膨脹,社會負擔特別是稅負就越重。政府超載。管理低效。
再次是國家的膨脹,破壞了個人創造性的領域,破壞了私人自由活動的空間。越來越龐大的國家機構威脅著自由的基礎。免費福利的結果也破壞了個人的能動性和責任感。
由此導致政府越來越力不從心,入不敷出。財政發生赤字,經濟出現滯脹現象――既停滯又膨脹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新自由主義受到質疑和批評,新保守主義迅速崛起。
新保守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諾齊克和哈耶克等,在經濟學領域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
2
新保守主義其實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復活”和“擴展”。也可以稱為新古典自由主義。
新保守主義猛烈抨擊新自由主義的平等觀,認為這種平等觀是社會的腐蝕劑,是把平等凌駕于自由之上。
新保守主義認為,平等和自由是民主理想的兩個方面,但他們不是一個東西。它們也不總是并行不悖的。如果像新自由主義者那樣把平等當作結果的平等、物質和財產方面的平等,那么這種所謂的平等實際上是一種過分的平等,是平均主義。它與自由尖銳地沖突對立。因為人們在才能、愛好、智慧、品德和性格方面的差異是自然的,如果讓每個人自由地發展,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其社會和經濟地位就必然是不平等的。一位名叫弗朗克·邁耶的新保守主義者說:“自由和平等是對立的,人越自由,就越自由地顯示出他們之間的不平等。”
新保守主義認為,如果以平均財產為目的實行國家干預,強制地使每個人擁有相同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即強制性地實現結果的平等,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對自由的限制和摧毀,甚至會毀滅自由社會。
新保守主義主張的平等是機會的平等,也只能是機會的平等。而不是結果的平等。機會的平等,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權利人人平等。這種平等使人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從而在自由升降的社會中改善自己的處境。政府也按照各個社會成員所履行的職責,給與不同的報償。(各盡所能,按果分配。)如此才是真正的平等,是社會正義的體現。是有助于自由的平等。
另一位保守主義者巴克利說:“一個更平等的社會,依賴于擴大自由,而不是以自由為代價來制定擴大平等的公共政策。”
在新保守主義看來,新自由主義的平等論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平等壓倒自由,以犧牲自由為代價換取平等。哈耶克斷言:任何以平等為目標的國家干涉都必然踐踏自由,導致極權主義,導致對個人的奴役。
第二、平等壓倒精英統治。主張社會和經濟平等,必然排斥一切自然差異,不承認權威。而對權威的尊重是社會穩定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第三、平等壓倒合法性。人們會向政府提出過多的不可能實現的不合理的要求。造成政府超載,從而危及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
新保守主義主張精英統治,一個社會應當由最優秀的人管理,而且現代社會越來越復雜,技術性越來越強,也必須依賴專家的管理。
新保守主義主張有限制的民主。沒有限制的民主不僅會造成對財產所有權和權利的威脅,也有可能形成暴民、混亂和煽動。民主只是局限在選舉和撤換政府,同意不同意政府做的事情。
新保守主義主張限制國家干預,反對擴大平等權利。尤其反對多管閑事的福利國家。
3
羅伯特·諾齊克(1938-2002)與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羅爾斯同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但兩個人的觀點卻尖銳地對立。在羅爾斯發表《正義論》三年后的1974年,諾齊克發表了《無政府 國家 烏托邦》一書,闡述了新保守主義的思想。
諾齊克認為,個人的權利至高無上。羅爾斯的差別原則和分配正義的理論必然導致擴大國家功能,擴大國家功能錯誤而且危險,必然導致對人們生活的干涉,侵犯公民的自由權利。國家只需要具備為一切人提供必要的保護功能就可以了,就足夠了,任何比這個功能更多的國家都會侵犯人們的權利。
諾齊克指出,凡規定特殊優先或社會普遍分配模式的基本原則,不可能是正義的。只有支持自由體系的制度,只有維持個人獨立或個人權利的制度,才是唯一合理的制度。權利是邊界,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跨越。個人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獨立于社會之外,首先包括個人在不干預他人權利的情況下,追求自身目標的權利。這個權利與財產權和資源積累權密切相關(即使這意味著相當不平等的社會秩序)。如果所擁有的全部財產最初都是以正義的手段獲得的,即取之有道,那就擁有合理。
諾齊克認為個人是非常多樣性的,選擇也是非常多樣性的,不可能只有一種最好的生活。所以,任何人都不可以把自己認為美好的強加給別人。如此,僅需要最低限度的國家,國家對生活的干預越少越好。而不是政府周密地計劃,對資源積極進行再分配,強迫某些人去幫助另一些人。當國家成為促進平等的工具時,它就超出了自己的合法的行動界限。
諾齊克認為自由民主國家的角色就是一個保護機構,用來反對暴力、盜竊、詐騙和違法。
4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899-1992)是奧地利裔的英國學者。是新保守主義的理論先驅。
哈耶克對自由與民主之間的關系有過清晰的論述。他指出,自由與民主不是一回事。自由關注的是政府權力的限度,民主關注的是誰掌權。自由主義的對立面是極權主義,民主的對立面是獨裁主義。一個民主的政府可能是極權的,而一個獨裁的政府可能按自由原則運轉。
哈耶克認為,強調運用政府權力,以多數人的理想為終點的民主主義其實不是自由主義,它要求多數人的無限權力,因而實質上變成反自由的了。自由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必須對權力包括民主權力設限。保護個人的私人領域,保護個人的權利。
除非人民在其行動中受到一般規則的制約,否則,無法保證他的意見是有益的或明智的。對民主不能迷信,不能以為只要權力是經過民主程序授予的,它就不可能是專橫的。只有對權力的限制與權力的來源區分清楚,才能防止政治專斷。也就是說,要有一些普遍原則來限制多數人和政府的行動。有些邊界是民主也不可逾越的。要限制的。這個邊界就是自由權利(人權)。如果民主意味著不受限制的多數意志,那么他就不算做民主派。民主其實就是實現最高的政治目的――自由的手段。
哈耶克指出,法必須大于權,絕不能權大于法。只有國家權力由法律所限制時,公民才能享有自由。洛克的名言“法律的勁頭是暴政的起點。”是哈耶克論證的核心。立法者不能干涉法治,不能越線。
哈耶克認為把自由主義描繪成自由放任,是對自由主義的誤導性描述。新自由主義的“分配正義”把得失觀念強加于人,這種主張要求一個中央權威來分配資源,似乎這個權威知道如何分配。這是不現實的。哈耶克把國家干涉主義與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統統稱為計劃主義或極權主義,它們南嗨浦褪怯蒙偈厝ㄈ聳康鬧鞴芘卸纖刂頻淖櫓侄危隕緇嶗娼蟹峙洹R源锏蕉隕緇岢稍鋇娜轎壞目刂啤R虼耍墻醞ㄏ蚺壑貳?lt;/font>
哈耶克認為,保證公正的分配的努力必定會導致把市場的自發秩序變成一個組織,變成極權的程序。哈耶克也承認自由市場體系遠非十全十美,但它的好處遠大于弊端,它的協調作用的有效性遠好于任何一種政治決策體系。自由市場體系是真正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基礎。
哈耶克認為最好的社會就是自由經濟和最低限度國家。他尖銳地指出:社會主義違背人性 ,計劃經濟導致極權。“社會主義”的思想主張是一種“致命的自負”、“一種謬誤”。
關于控制壟斷,哈耶克說:政府不去幫助壟斷比與壟斷做斗爭更為重要。
5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1912—2006)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二十世紀經濟領域兩個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一個是新自由主義的凱恩斯,另一個就是新保守主義的弗里德曼。
本來,弗里德曼是徹底的凱恩斯主義者,但隨著對凱恩斯主義在實踐中的問題的分析研究,他走到了凱恩斯的對立面。
弗里德曼1962年出版的《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是新保守主義的經典之作。他的理論的核心是:堅持經濟自由,強調貨幣作用。(所以也被稱作貨幣主義。) 弗里德曼認為,最好的組織生產的方式就是沒有強制手段下的自愿合作。就是自由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可以自我完善,如果政府過多干預經濟,就將破壞市場機制的作用,阻礙經濟發展,甚至造成或加劇經濟的動蕩。因此,政府的角色必須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弗里德曼反對政府干預的計劃,尤其是對于市場價格的管制。他認為價格在市場機制里扮演著調度資源所不可或缺的信號功能。
關于政治權力,他主張通過經濟自由的力量來牽制政治力量,以便在最大的可能范圍內排除任何集中的權力,并分散任何不能排除的權力。
弗里德曼把通貨膨脹(也就是普遍漲價)的責任完全歸到了政府的身上。他說“沒有一個政府肯于承擔通貨膨脹的責任,即使不是很嚴重的通貨膨脹也是如此。政府官員往往尋找各種借口,把責任推諉給貪婪的企業家、剛性的工會、揮霍無度的消費者、阿拉伯的酋長、惡劣的氣候以及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理由。無疑,企業家是貪婪的,工會也有剛性,消費者并不節約,阿拉伯酋長提高了石油價格,天氣往往不正常,然而所有這些只能提高個別商品的價格,并不能使一般物價普遍提高。”
弗里德曼認為,根治通貨膨脹的惟一出路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控制貨幣的增長。
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和里根總統以及其他一些國家運用弗里德曼的理論治愈了通貨膨脹,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使“小政府、低稅收、少干預”的新保守主義理念聲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