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陽”一說,由清代醫家鄭欽安首創,當代扶陽大家盧崇漢在其《扶陽日記》中,將這一思想廣傳于世。中醫扶陽派是繼張仲景、張景岳、葉桂之后,又一個把中醫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從而依此思想而創立了對危重病有卓著療效的火神派。
心悸案
患者,男,54歲,近一年來時常感到心慌,氣短,胸部不適感,血壓常常在150/95mmHg之間,曾在當地醫院被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用藥治療后病情有所緩解,現經常服藥(倍他樂克片,25mg,一天三次,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每天一次,口服;復方丹參片,3片,一天三服,口服)維持治療,但時常復發,失去勞動能力。后又求治于中醫,詢問其用藥情況,不外乎活血化瘀、栝樓薤白制劑等藥物。現癥見:心慌,氣短,胸部不適感,稍稍活動心慌、氣短加重,夜晚小便次數多,腰痛,四肢發涼,怕冷,睡眠差,舌淡苔白滑欲滴,脈沉微無力。此患者屬心腎陽虛,需急溫之,停服其它一切藥物,用四逆湯合桂枝甘草湯加減治療,用藥如下:黃芪100,附子60,桂枝30,干姜30,炙甘草10,兩付水煎服。兩天后患者復診說:“服一付藥后,從來沒有像那天晚上休息那么好過,胸部也豁然開朗,心慌、氣短沒有再發作,問是否還繼續服藥?”仔細檢查:患者服藥后就沒有再出現心慌、氣短,血壓降到125/80mmHg,雖然癥狀大有好轉,但患者病程較長,完全恢復還需要時日,又繼續隨證施之,經過半個月的調理,身體恢復如正常人一樣,并能參加適當的勞動。后告知,以后每個星期都要服一付扶陽藥,要堅持半年。后隨訪,患者停用一切藥物,心絞痛,高血壓,夜間小便多都回復正常,并且說好像身體比以前沒有患病更好,且感冒也很少發作。
按 第一次處方后,學生不解的問:“患者血壓這么高你怎么大劑量用黃芪啊?他心率比較快,附子為什么用那么大的量?”我聽到這些話后,很感吃驚,中醫的學生怎么不按中醫來辨證施治,而滿口的西醫呢?并且用西醫來指導用藥呢?這是中醫教學的悲哀!我就告誡他們,開中藥處方,就要按中醫來辨證施治,不要被西醫的醫學術語所欺騙,也不要被現代醫學對某一味中藥的藥理研究所局限,你對某病辨證什么證型,就開什么處方,否則你中醫不中醫,西醫不西醫,將一事無成!療效就是硬道理!
喘咳案
患者,王某,男,78歲,退休工人,我院住院病人。其患喘咳以有五年,每年一到冬季因喘咳加劇就需要住院治療。患者因天氣變冷,不慎外感風寒又出現咳喘癥狀,在門診輸液治療,效果欠佳,隨收入病房綜合治療。治療數天癥狀減輕不甚明顯,隨請中醫會診。現證見:咳喘甚,吐清稀樣痰,心悸,口唇淡白,怕冷,四肢經常發涼,納差,雙下肢輕度水腫,小便量少,舌淡苔白潤滑,脈沉微無力。此系風寒伏于肺腎,寒邪傳入少陰,腎陽虛衰,寒飲上逆心肺所致。當溫腎蠲飲,納氣歸腎。處方如下:附子40g,干姜20g,細辛10g,五味子15g,白術20g,白芍40g,茯苓40g,生龍骨40g,生牡蠣40g,炙甘草5g。兩付水煎服。服完第一付藥以后,患者喘可明顯減輕,小便量增多,雙下肢水腫消失。服完第二付藥后,患者稍有喘咳,能下床適當活動。患者經過中藥調理,癥狀完全緩解,數天后出院,出院時再三囑咐患者及家屬,以后每個星期都要堅一至兩付扶陽藥,要堅持半年。每年入冬前一個月,要每個星期預防服用扶陽藥一付,以圖減少復發,乃至不復發。
按 處方后,有醫生問:“此患者肺部炎征很大,敢用附子、干姜、細辛嗎?患者肺部有痰敢用五味子、龍骨、牡蠣嗎?聽說細辛不過錢,你怎么用10g?”我說:“既然使用中藥,就要站在中醫的角度看問題,此患者通過辨證是腎陽虛衰,寒飲上逆心肺所致,就需要溫腎蠲飲,納氣歸腎。五味子和干姜、細辛同用是醫圣治療水飲伏肺喘咳的常用一組藥物,即散有收正符合肺的宣發與肅降的生理功能,細辛仲景常常用三兩,按柯雪帆研究漢代度量衡計算,一兩相當于現代15.625克,三兩就是46.875克,我用10克能算上多嗎?細辛不過錢只是對于不能碾面沖服而言。生龍骨、生牡蠣是治痰之神品,何況它們“只斂正氣而不斂邪氣”(張錫純語)。此方是由仲景的真武湯和苓甘五味姜辛湯加龍骨、牡蠣而成。”只服用一付藥后效果就十分顯著后,此醫生感嘆說;“沒想到中藥比西藥效果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