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十一月,一個落魄蒼老的太監在前往鳳陽守陵的途中自縊而亡。誰能想到,在半年前他還是熹宗身邊一呼百應的九千歲——魏忠賢。魏忠賢死了,百姓額手稱慶。崇禎皇帝耗費兩年時間將閹黨奸臣連根拔起,這是他登基之后做的頭一等大事。歷史對于魏忠賢的定位一直是'明末最大的反派人物',而最近網路上卻掀起一陣為魏忠賢翻案的熱潮。
魏忠賢的死和崇禎皇帝殉國隔了整整17年,為何還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一個掌權不過3年的大太監,到底是如何被說成大明帝國最后的賢臣?
早在馮夢龍編著的《燕都日記》之中就提到這么一個小故事:魏忠賢死后,曹化淳寫了道密旨呈給崇禎皇帝:'要是忠賢還在,時事不至于如此。'崇禎皇帝十分懊悔,下了道旨厚葬了魏忠賢。這短短幾行字,足以讓后人腦補成一段'大忠似奸,君臣離心'的感人故事。于是,給魏忠賢的洗白之路正式開始,到如今已是一發不可收拾,這位九千歲甚至還被'傳頌'為能夠撐起半個明朝的中流砥柱。
謠言的最初形態,還要追溯到曹化淳這個關鍵人物上來。曹化淳為魏忠賢翻案,在明末的諸多史料之中都有記載,現今能查到的最早記載便是張岱的《石匱書后集》。對于曹化淳此人的記載,張岱是這么說的:'曹化淳,不知所出;向在魏忠賢門下,落職已久。'很顯然,這開頭兩句話就經不起推敲。曹化淳是大太監王安的門下,在朝廷中算是比較親近于東林黨的宦官。此外,曹化淳也從來沒有落職在魏忠賢門下,他是在魏忠賢死后才被崇禎帝以'內宮大考'的形式提拔上來的宦官,經過一番爭權奪勢之后,才坐上了東廠提督的位置。
為什么說曹化淳不可能給魏忠賢翻案呢?那就要說到王安這個人了。當年魏忠賢初到宮中,為上位積極巴結王安,最后翻臉不認人,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王安,將其囚禁后不給他水和食物,王安臨死前只得靠接雨水吃野草為生。魏忠賢還覺得不夠,狠心派人弄死了王安。
清初戴笠在《懷陵流寇始終錄》之中記載,魏忠賢害死曹化淳的恩師王安,并且迫害王安名下眾人。殺師之仇,迫害之恨,于情于理,曹化淳都不會對魏忠賢的死抱有遺憾或同情。
《崇禎遺錄》對崇禎后悔殺魏忠賢,并且厚葬其尸體一事如此評論:'不知何來,荒謬不足辨。'明末楊士聰認為,給魏忠賢洗白的源頭,還因為特殊的政治需要。在弘光一朝,宦官阮大鋮等人當政,大有讓閹黨東山再起的勢頭。有人想要借著給魏公公洗白籠絡閹黨,一味迎合他們,所以才編出'崇禎厚葬魏忠賢'的謬論來。
翻閱后人為魏忠賢翻案的文章,都認為魏忠賢最大的功績就是能給皇帝收稅,他打破了士紳優免的規矩,打擊了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明朝軍隊一潰千里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錢,按照這種邏輯,只要魏公公在,就能給崇禎弄到足夠的錢,可以為大明朝續命。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明朝,除了生員可以免征賦稅,文武官員不問哪門哪派都要合法納稅。士紳優免這種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晚明遼餉研究》之中記載,從天啟元年到崇禎四年,關稅一共增加了五次,魏忠賢只掌權三年,難道次次加稅都是他的功勞?
再看看魏公公當權這幾年的財政狀況吧。天啟六年,九邊拖欠的餉銀達到237萬兩,占總數的72.38%;天啟七年拖欠餉銀201萬兩,占比61.29%。崇禎元年,新戶部尚書畢自嚴上任后,這驚人的數字才稍稍開始緩解,天啟元年拖欠份額是36.58%、天啟四年0.51%。所以魏公公的聚財力到底在哪里?
魏忠賢的征稅能力被嚴重夸大,'他能搞到錢所以必定能救國'的說法在今天十分流行,但是細細推敲數據就可以發現,這座'大明的財神'的水分實在太大。
魏忠賢是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混混,吃喝嫖賭無所不沾。被債主給逼急了,蹲在路邊揮刀自宮,躲到了皇宮里面去。魏忠賢在市井混跡了那么多年,阿諛奉承、見人下菜的本事是一流的。他不甘心在皇宮之中一直做一個墊底的膳房太監,就巴結上了大太監王安,又瞄上了王安好友魏朝的對食客氏。
客氏是皇帝的奶媽,是魏忠賢眼中不容錯過的登云梯。魏忠賢怒砸五百兩銀子請客氏吃了一頓飯,加上他畢竟是半道自宮的,之前也有過老婆、逛過妓院,對女人的心思拿捏得很準,奶媽客氏就這樣沉淪在魏忠賢的攻勢之下。魏忠賢拿下客氏,一舉成為皇帝的'奶爹',自封'老祖千歲爺爺',而客氏便是'老祖千歲奶奶'。兩人一左一右哄著皇帝,步步攀升,甚至和朝中最大的黨派'東林黨'形成對立的局勢。
天啟四年六月,東林黨先下手為強,組團彈劾了魏忠賢。魏忠賢憑著和皇帝的過硬關系,將這些彈劾一一壓下,開始了兇狠的反撲。短短幾個月內,諸多東林黨的官員因為魏忠賢的誣陷而慘死在錦衣衛的詔獄之中。
從一個路邊的小混混到九千歲魏公公,魏忠賢一路攀升,的確是一出精彩的職場大戲。給魏忠賢洗白的網友將他所有的惡行歸結于和東林黨斗智斗勇,實際上,魏忠賢的可惡之處在于他破壞的是整個國家的秩序。
馮銓進內閣,是因為他對魏忠賢的無恥一拜。顧秉謙老了,不好意思叫魏忠賢爸爸,就讓他兒子管魏忠賢叫爺爺,他便成了內閣首輔。各地掀起給魏忠賢立生詞的熱潮;馮銓寫了本書,偏要說是文盲魏忠賢的著作,陸萬齡順勢拍馬屁說魏忠賢堪比孔子,真乃圣人……文官斯文掃地,武官道德盡喪,整個明朝黑白顛倒,為私利蠅營狗茍成為普遍現象,正直和忠義反而被笑作酸腐無用。當三觀崩塌的魏忠賢成為熹宗代理人,朝中官員順他者昌、逆他者亡,明朝哪還有希望可言。
那魏公公的功績呢?網上常常說孫承宗、袁崇煥是魏忠賢提拔的,其實細查史料,他積極支持孫時,還是一個管膳食的太監,倒是得勢之后,以陰險手段將孫承宗逼回了老家。魏忠賢和袁崇煥的關系更不要說了,魏忠賢借袁崇煥寧遠、寧錦兩次大捷大封黨羽,還以以'暮氣'讓袁崇煥罷官。魏忠賢對兩位的'支持'真是極為有限的。要知道他自己剛剛斷奶的侄子都封了伯爵,如果他真心惜才善待兩位,孫、袁二人何至于被迫害得罷官歸田。
不錯,魏忠賢是做過幾件善事。看史料上記載的魏忠賢的一些功績,比如御馬草場組織滅火,并且親自端水;為了節約燈油,下令取消后宮長街的路燈;疏通金水河,積極進行舊城改造;遼東一戰時,為前線籌集馬匹……這些大部分只是皇宮之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基本上是他職能之中理所應當的工作。說白了,在他那種位置,三年時間一點好事不做也很難,但就這些還遠遠達不到救國于存亡之間的高度??尚ξ汗囊谎砸恍羞€被溜須拍馬的官員們記載下來,捧上了天,魏忠賢也算是'無意識立功','不小心'成了明朝廷道德的標桿。
讓魏忠賢成為國家機器的掌舵者,本來就是明朝的悲哀。他掌權的三年,朝堂一片烏煙瘴氣,人性扭曲,黑白顛倒,直接加快了明亡的步伐。相比于他那些無意識立下的功德,他的罪行滔天,根本不值得為他編排謊言去洗白。
魯迅先生曾言,那些嘗試為魏公公洗白的人是在'屎里覓道'。仔細對比史料,千古一帝朱木匠和治世能監魏公公果然還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傳說。
網絡上掀起的翻案風還不僅僅是針對魏忠賢一人,秦檜被說成了促進民族團結的大忠臣,岳飛被貶成了性格孤僻的大軍閥,慈禧又成了鞠躬盡瘁的女帝……曾經的人們習慣于將歷史人物臉譜化,以簡單的忠奸好壞蓋棺定論;而如今的人們為了標新立異亦或是嘩眾取寵,又常常將這些臭名昭著的'歷史罪人'重新挖出來洗白。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人的一生復雜而漫長,好人也有不好的一面,壞蛋可能也不經意間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比如宋玉和鰲拜,就不能簡單貼上'忠'或'奸'的標簽。
魏忠賢死了390年,他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必然會有對君主或者國家的積極的一面,但被奉作明朝最后的賢臣,就有些過分了。青史昭昭,這種無端洗白怎么對得起明末那些忠良殉國的忠臣呢?'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一個王朝的命數絕對不是一兩個人或者一兩件歷史事件可以決定的,而是眾多因素影響之下而產生的歷史必然。把王朝茍延殘喘的希望寄托在一個失德的太監身上,未免太過幼稚可笑。
參考文獻:
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7
張廷玉主編《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馮夢龍(明),《燕都日記》
戴笠(清),《懷陵流寇始終錄》
王世德(明),《崇禎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