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鐘極簡兩晉史,跟隨星衍一起快速看懂這個被稱為華夏之殤的時代!)
公元322年,年僅二十三歲的司馬紹即位,是為晉明帝。
司馬紹當上皇帝可謂是一路順風的——他從小到大就跟著司馬睿闖天下,深受司馬睿喜愛。司馬紹幼年即表現出極其非凡而不合年齡的智慧——
晉明帝·司馬紹
有一次,晉元帝司馬睿在私下問當時還年幼的司馬紹:'你說太陽和長安,哪個更遠啊?'司馬紹不假思索地答道:'太陽更遠,因為能看到有人從長安來,卻不見有人從太陽來。'司馬睿聽了十分震驚,第二天面見手下時把司馬紹昨天說的話告訴大家,并讓司馬紹出來,當眾又問了一遍。卻不料司馬紹突然改口:'長安更遠,因為抬頭就能看見太陽,卻看不見長安。'本就因北方戰亂逃難而來的大臣們,聽到司馬紹這番話,無不動容。由此,司馬紹的智慧形象從此在東晉君臣心目中扎根。
司馬紹高明在哪里?
之前他父皇第一次問他時,他回答'太陽遠,因為沒見到有人從太陽來'是出于他自己合理的思考,而事實本就如此;到了第二天,他突然改口'長安遠,因為'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正是為了激起東晉君臣思念故土的感情;東晉初年,南逃世族雖不愿北伐,在南方樂不思蜀,但這種感情仍在,司馬紹十分準確地抓住了人心——而他后來的作為也充分說明了,這是個極其會把握人心的皇帝。而最后提醒一點,最可怕的是,這件事發生時,他還只是個孩子。
除了'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事跡外,司馬紹還從小就表現出一種非凡的果敢性格和極強的執行力——他想要修建池塘,但是司馬睿不準。當時他喜歡招養武士,某天天黑他便將緊急召集他培養的武士,就像修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一樣迅速,硬是一晚上給修好了他想要的池塘——那第二天司馬睿起床一看,不傻眼才怪。一個明君除了智慧,還需要有超高的執行力。而司馬紹,剛好兼具這兩點。
而司馬睿的才干已經被一個人盯上了,此人正是之前興風作浪,率兵以'清君側'名義攻入建康的荊州刺史王敦。前面我們說到,司馬睿初步看破了打破門閥政治的方法:加強皇權,可是他過于著急,不顧局面直接拉了自己一幫親信上臺執政,結果滿朝都暗中支持王敦起兵,自己最后被王敦擊敗架空,郁郁而終。
王敦
司馬紹還是太子時,王敦就看出來了——這小子和他爹不一樣,是個會成大事的人。如果以后讓他來當皇帝,勢必會對自己有很大威脅。于是王敦竟然到處制造輿論,想拉一些人一起上書廢掉司馬紹的太子位。幸好司馬紹威望極高(所以年少就威望極高究竟是多么可怕的概念),朝中大臣以溫嶠為首全部反對,此事不了了之。
司馬睿去世,而司馬紹即位時,整個東晉不再像司馬睿建國時那樣充滿戾氣——剛好相反,司馬紹可是在世家大族們的歡呼雀躍中上臺的:司馬紹早就在暗中做準備了!——當皇帝之前,他便已經開始籠絡人心:所謂東晉門閥王庾桓謝,稍微有點地位的,他都去親近接觸,搞好關系;當他父親司馬睿給他提親,提的是士族庾家的庾文君時,他當即答應。
如此一來,司馬睿和司馬紹之間,可謂是天差地別了。盡管司馬紹上臺初期手中仍然沒有實權,但是整個東晉門閥生態,已經在向他這邊靠攏。
而遠在荊州的王敦并沒有看透這一點,他仍然沉浸在昔日起兵攻入建康羞辱司馬睿的喜悅中。所謂'清君側',是要誅殺皇帝身邊的大臣,如今皇帝身邊已經沒了所謂的'親信'(司馬睿扶立的劉隗、刁協等全都被王敦誅殺或流放),那'清君側'這個罪名肯定用不起了,那怎么辦呢?
這個好辦,把'清君側'三個字的'側'去掉就可以了。
王敦晚年徹底被權力的誘惑遮蔽了雙眼,他堅信:如今的東晉王廷是個已經被他架空的空殼,不廢吹灰之力即刻推倒重建一個姓王的新王朝!
但王敦此刻出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失誤——他有個侄兒叫王允之,當時還是個小孩子。某天王敦開宴會時他也在場。王敦十分喜愛這個侄兒,就讓他在自己營帳中睡覺,結果后來竟然忘了王允之還在,直接就跟他的手下商議謀反的事情——全被王允之聽到!王敦突然想起來營帳中有個外人,慌慌張張地就想進來殺王允之滅口。還在王允之是個聰明人,故意嘔吐,裝成醉得不省人事的樣子,王敦見狀以為王允之真是醉倒了,便沒有下殺手。王允之醒后十萬火急趕回去——將王敦謀反的事告訴司馬紹。于是司馬紹便緊急令大臣們加班加點準備防御工事;而司馬睿當年之所以敗,很大程度上還是敗于王敦起兵的突然性,因而抗擊王敦純粹是倉促應戰,不敗才怪。
除了這件事,司馬紹還做了另外一項準備——讓一個門閥政治之外的人前去擔任兗州刺史,手握重兵。
此人名叫郗鑒,身份十分特殊——他并非出身什么名門望族,他純粹白手起家,永嘉之亂時帶著流民難逃,后聚眾躲在嶧山;北方后趙逼近時又逃到東晉境內——跟著他的人已經達到了一千多戶!
郗鑒
這樣一個外來人,晉明帝把他安排為兗州刺史不是沒有目的的——目的就是荊州的王敦。而門閥們對于晉明帝這一行為竟予以理解,對于郗鑒出任的事表示默許。
可王敦不干啊!
本來按理來說,王敦到了這個地步更應該長遠計量,但果斷選擇了另一條道路:狗急跳墻。不是他不想從長計議,而是他此時年事已高,又身患疾病,他擔心再這樣拖下去,自己恐怕就真的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了。
王敦起兵后,本以為昔日門閥士族能夠再次站在他這一邊,沒想到他徹底錯了——
這一次,東晉門閥無一例外地,站在了司馬紹那邊。之前司馬睿召集四方軍隊來京城護駕,無人響應;而司馬紹抵御王敦,無論向哪方下令,完全沒有違抗耽誤者,全都火速率軍來建康救駕!
這天壤地別的態度轉變,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司馬紹和門閥們關系打好了嗎?
并不是。
這整場王敦之亂,看似是晉明帝需要士族,其實真相是——士族需要晉明帝。
對于他們來說,晉朝皇帝權勢的大小并無所謂,但起碼得有一個晉朝皇帝。因為一旦沒有晉朝皇帝,那么門閥之間原本的平衡會被徹底打破——要是讓王敦這樣的實力派重建一個國家,權力還能到自己手上嗎?
之所以之前幫助王敦,是因為王敦所攻擊的司馬睿正在損害他們的利益;而這一次幫助司馬紹,是因為王敦正在試圖打垮他們賴以生存的政治基礎。
很快,朝中丞相王導也主動幫助晉明帝,他和王敦是堂兄弟,于是他帶著瑯琊王氏子弟公開'祭奠'王敦,做出王敦已經病死的假象,結果東晉中央軍士氣大增,王敦軍隊一潰千里,他本人也在軍中病死。不久后,王敦之亂徹底平定,東晉建國之前即開始存在的最大威脅,終于解除。
王敦之亂第二次事件中堅定站在晉明帝那邊的士族們,大概還以為自己這次的立場是捍衛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以及整個門閥生態的平衡——但殊不知,晉明帝才是最大的受益者——王敦被平定之后,晉明帝不再在荊州設置一家獨大的武將,而是同時讓應詹、劉遐、陶侃和王舒等人出任多地刺史——這相當于昔日代表門閥勢力的王敦,其勢力被瓜分為很多塊!而再看看這些人的名字,除了王舒,其他全都是晉明帝提拔的新人!
晉明帝這一套布局,對門閥政治已是當頭一棒。
不過王敦之亂后,朝野人心惶惶,都認為晉明帝要大范圍查殺瑯琊王氏和王敦勢力成員,畢竟這是司馬家族'傳統'。不過晉明帝出乎意料地特赦了王敦之亂的部分戰犯,停止追究,瞬間使整個國家從內亂中復蘇過來!
從王敦之亂到其事后處理,處處都能看到晉明帝的智慧。
那東晉就要在晉明帝的統治下走向輝煌了嗎?
——
可惜并不是。
325年,晉明帝突然病重。
醫治不見好轉的情況下,他最終下遺囑,讓開國老臣王導、自己司馬家的王爺(就連病死也要給后人留下增強皇權的布局)、王敦之亂中的功臣溫嶠、郗鑒等共同輔政。
不久后,晉明帝病逝,年僅二十七歲。
在每日'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喊聲中早逝,大概是最諷刺的事情了吧?奈何東晉唯一明君,天不假年,壯志未酬。相比清朝康熙皇帝,或許晉明帝才更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吧?
晉明帝病逝后,其年僅五歲的兒子司馬衍即位,是為晉成帝。
司馬紹留給他是極為巧妙的布局,這個布局甚至以后還會再一次挽救東晉王朝的'姓名'。
然而,司馬衍即位后,一個人的出現,再次將東晉推進了深淵。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