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蘇德戰爭,腐國首相丘吉爾同志就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戰爭結束后,我希望德國人躺進墳墓,但我也希望俄國人躺在手術臺上痛哭地呻吟。用咱們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德國和蘇聯打個兩敗俱傷,英國乘機再一鍋端。
但是這話也就是說說而已,因為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是傻子。讓蘇德狗咬狗,你撿便宜,咋不上天呢?所以諾曼底登陸會選在1944年,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擔心蘇德媾和
當時的蘇德戰場已經發生逆轉了,蘇軍將德軍打出了蘇聯境內,截止到諾曼底登陸前夕,蘇軍攻到了羅馬尼亞境內,準備將羅馬尼亞油田拿下。如果這樣,德軍就失去了能源供應,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當時丘吉爾和羅斯福并不擔心蘇聯反攻德國這件事,因為只要美國斷絕的援助,蘇聯是沒有能力繼續推進的。但是沒有美國援助,蘇聯可以跟德國談判!也就是雙方都不打了,各自維持既有的占領區,這個蘇聯憑借自身的實力,還是可以辦到的。如果讓德國喘息,蘇聯在一旁視若無睹,屆時傻眼的將會是英美。
所以丘吉爾和羅斯福最怕的就是蘇聯單方面跟德國媾和,給希特勒一個回血的機會!畢竟這事蘇聯也不是第一次干,之前就已經干過一次了。
當時英國首相還是張伯倫,這貨跟法國總理達拉第臭味相投,倆人均奉行綏靖政策,想搞禍水東引,也就是縱容德國擴張,不惜出賣捷克和波蘭兩個小弟,把希特勒養肥,再讓他一路向東跟斯大林撕逼,自己好坐收漁利。然而結果卻是啪啪打臉,漢斯和毛熊又不傻!你們想讓我倆互撕?我呸!直接簽了一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漢斯的大軍瞬間西調,一個月就干掉了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等到法國完蛋之后,達拉第被維希政府關了起來,坐了幾年大牢;張伯倫倒是沒下大獄,但是被英國人一頓狂批,最后是抑郁而終,當時接替他的人就是丘吉爾。二戰因何爆發,丘吉爾心里最清楚。如果當年沒有禍水東引,英法不把蘇聯給逼急了,蘇聯也不會跟德國穿一條褲子,自然也就不會有后來的二戰了。所以丘吉爾和羅斯福的心里很明白,諾曼底登陸是一定要搞的,當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一定要等到蘇聯開始反攻了,盟軍再登陸,這樣從損失上會小很多。
第二、搶地盤
開辟第二戰場,英、美都同意,但是到底在哪里開辟新戰場,英、美之間有分歧。英國這個攪屎棍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認為應該把反攻重點放在北非和地中海,以緩解德軍對英屬北非殖民地的壓力。等到美軍在北非登陸后,英國又認為應該發動西西里戰役,打敗意大利。這樣一來就可以鞏固英國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線。至于西歐大陸,比如法國能否復國,它并不關心。
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國建議把西歐大陸登陸計劃推遲到八月,這一下美國人不干了!
為啥不干了呢?因為美軍參戰的第一目的是給給英國續命,維護美國在英倫三島的投資。現在美國已經基本上幫助英國本土渡過難關,美軍也幫助英軍鞏固了殖民地。那么從利益的角度來說,就不能再偏向英國了,否則把英國養肥了,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畢竟美國人也有自己的利益,美國人也要把自己的資本輸入到歐洲大陸。從法國沿岸登陸,明顯比意大利要容易。意大利北部都是大山,很難突破。所以羅斯福斷然拒絕了丘吉爾的從意大利反攻的計劃。
丘吉爾擰不過,只得在當年五月的華盛頓會議上,同意了美國的計劃。決定于1944年5月發動歐洲大陸登陸戰。
當時選了三個比較合適的登陸點:加萊、康坦丁半島和諾曼底,最后定在了諾曼底。后來又因為天氣原因拖到了六月,但總的計劃沒有改變,還是要在法國登陸。因此,美國的登陸計劃是一開始就定好的。幫助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復國,很符合美國的利益。
這一來可以避免歐洲都被蘇聯占領,把紅色惡魔擋在東歐;二來可以避免英國在歐洲一家獨大;三來可以把美國的影響力擴大的西歐。說白了,就是英國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美國人幫助英國人鞏固了它的一畝三分地,現在美國也要搶地盤了。
第三、拉攏蘇聯打日本
美國人參加二戰,本來就是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才迫不得已參戰的。只不過是美國在英國的投資巨大,所以才會把首攻的重心放在歐洲。但是日本也是美國的死敵,美國人不可能放著不打,也不愿意自己單挑日本鬼子。
當時美國人眼里的日軍,簡直就不是人!美國當時的中學教材里,日軍士兵的形象各個都是蘭博。為了避免日本登陸,美國西海岸大量工業部門內遷。事實證明,日軍在太平洋的表現也確實不是人。沒吃、沒喝、沒醫療,照樣跟美軍死磕。誰要是當時跟美軍在太平洋的將領說日本會在1945年投降,保證會當成傻子看。
貼幾張日本關于二戰的漫畫作品,美軍對日軍有一種畏懼心理。這種心理不僅影響了普通美國人,也影響了美國高層。
其實英國人在遠東也有利益,但是腐國人民就是如此無恥。總之就是傍上美國的大腿了,躲在美國的后面,讓美國在前面跟日本干,自己再撿現成的。美國為了盡快干掉日本,羅斯福沒少跟斯大林打電話,請求蘇軍幫忙滅掉小日本。丘吉爾這廝還動輒指責羅斯福不對,不該如此討好蘇聯,腐國首相簡直沒臉沒皮到了極致。
總結:
英、美不是沒有想過利用德國消耗蘇聯,尤其是英國。但是這種狗咬狗的政策,屬于英國在歷史上秉持的大陸均勢政策,是一種四平八穩的外交手段。但二戰爆發后,已經從事實上證明了英國人這種政策的失敗。美國人采取了更有效率的政策,就是“不破不立”!
如果按照腐國人的想法,歐洲最終還是英國人控制的歐洲,美國只是跟一戰一樣,白白替英國打了一次工。所以美國干脆打碎了英國人建立的世界體系,自己把自己抬到了世界老大的位置。其成功之處就在于歐洲至今都要唯美國馬首是瞻,失敗之處就在于扶持了蘇聯這個死敵。
但是美國最終還是耗死了蘇聯,至今仍然是世界的老大。而英國,小弟一枚罷了。并且還是心甘情愿的當小弟。這就是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之處!
雖說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是艾森豪威爾,但是卡薩布蘭卡會議前,其實美軍的行動一直是被英國人牽著鼻子走的,讓打北非就打北非,讓打南歐就打南歐,美軍還真像給英國打工的,但是打工不但領不到錢,反而還要給英國貼錢。等到丘吉爾說從意大利反攻的時候,美國已經忍無可忍了
是的,美軍剛剛參戰的時候就像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一樣,英國人布置戰略,美軍協同英軍完成。美國人出錢、出人,結果只是替英國人打工。
我很奇怪當代人為何將美國在二時的對蘇援助吹得那么神乎其神?不錯是有租借法案,是有條約數額,但麻煩算一下,當時的海運能力、美、英又是何時能控制大西洋、黑海地區的,那都是44年中期已后的事,那么多物資從那過來?從波羅地海、中亞內陸、不會遠東中國吧……看看地圖、算算德國是何時在大西洋、地中海特別是黑海失沿岸撤出的,再算一下美軍要在二戰最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同時維持歐洲兩個戰線的軍需規模,和當時的海運噸位和船只的航運時間,很多事的執行難度,真是缺乏常識。特別是有些網友說,蘇德戰爭早期美對蘇就有巨大的物質援助實在可笑……我就問你這些物質是怎么到的蘇聯
確實參戰了,叫宣而不戰,就是要希特勒先攻蘇聯而斯大林確實害怕丘吉爾和談同樣丘吉爾也怕斯大林與希特勒妥協。整個二戰里外里就是在玩希特勒,諷刺的是希特勒的初期軍備貸款是華爾街的猶太人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