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年8月,吐蕃十萬大軍入侵大唐,唐玄宗想用薛仁貴之子薛訥帶兵抵御,高力士提醒道,“陛下,薛訥剛剛跟契丹戰敗,全軍覆沒,如今又用他,是不是太危險了?”,玄宗說,“薛訥老成持重,可堪重用”。
714年7月,契丹聯盟奚與突厥,經常侵擾大唐邊關,劫掠百姓,薛訥于是奏請玄宗,出兵攻打契丹,
杜賓客說,“陛下,現在正是夏天,酷暑難耐,將士們披甲執戈,攜帶糧草深入敵境,恐怕很難獲勝,”
宰相姚崇也說,“陛下,杜將軍所言極是,此時不是出兵的好時機啊”
其他大臣也都認為不能出兵,唯獨薛訥支持出兵,“現在水草豐美,我們可以在草原上解決吃的問題,此時出兵,可以重振國威,機不可失啊”
玄宗當時剛繼位,想要立功,開疆拓土,所以支持薛訥的建議,同意出兵。
結果唐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只有薛訥等幾個將領逃回來。
玄宗大怒,將回來的幾個將領全部處死,將薛訥削職為民。
8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眾十萬進攻大唐臨洮軍,又進攻蘭州及渭州的渭源縣,掠奪牧馬后逃走了。
玄宗哪是能吃虧的人?自然得報復了,于是重新啟用薛訥為大總管,發兵攻打吐蕃。
高力士提醒到,“陛下,薛訥剛剛才戰敗,致使大軍全軍覆沒,如今又用他,是不是太危險了?何況吐蕃實力兵力都遠大于契丹”。
玄宗說,“薛訥老成持重,可堪重用,不能因一次失敗就否定他,我已經決定了”
于是任命薛訥為左羽林將軍、隴右防御使,領兵討伐吐蕃。
十月,吐蕃再次進攻渭源,玄宗下詔準備御駕親征,并發兵十多萬人、馬四萬匹,迎擊吐蕃。
此時薛訥到達五階驛,命王晙則帶兵2000兵馬打輔助,王晙則率2000兵馬奔襲二十里外的大來谷口,趁著夜色,偷襲了吐蕃大營,然后逃走,吐蕃以為是唐軍主力,自相攻伐,死了一萬多人。
成功之后,王晙則又帶兵偷襲五階驛吐蕃大營,吐蕃大軍亂作一團,這時候薛訥帶大軍殺到,前后夾攻,大敗吐蕃軍。
坌達延率殘部向洮水逃竄,薛訥指揮唐軍緊追不舍,雙方激戰于長城堡,唐軍再次大敗吐蕃軍,斬首一萬七千余級,繳獲牛羊一百二十萬頭。
吐蕃軍背水一戰,誓死抗爭,而唐軍看到吐蕃即將覆滅,開始爭功,互相使絆子,王海濱連連取勝,正在苦戰,但因為是玄宗的親信,其他人嫉妒他,于是按兵不動,薛訥派兵來就,但是王海濱還是戰死,王海濱是名將王忠嗣的父親。
唐軍再次取勝,斬首一萬二,繳獲牛羊馬匹器械無數,堆積如山。
唐朝取得了十幾年來對吐蕃作戰的最大勝利,玄宗聽聞薛訥等大獲全勝,感到揚眉吐氣,非常高興,派人去前線記錄他們的功勞。
此站就是著名的“武階之戰”,戰后,薛訥以功,拜左羽林軍大將軍,復封平陽郡公。
這場折損數萬兵將的武街之戰后,吐蕃遂聯合漠北的后突厥汗國、西域的突騎施汗國、勢力已達中亞地區的黑衣大食 ,合力對抗唐朝。
公元715年,吐蕃和大食聯軍攻入臣服唐朝的撥汗那國,共立傀儡國王。唐將張孝嵩率軍出龜茲以西數千里,連下數百城,長驅而進,俘斬千余級,助拔汗那王復國,大唐國威威震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