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喜歡籠統的稱哪里的人為北方或南方人,但是又非常難清楚的界定怎么區分南北方,有人會簡單的以長江來作為分界線,認為江北為北方,江南為南方,也有人用冬天是否供暖來區分南北方,其實南北方只是一個相對的地理位置,對海南人來說,廣東都已經是北方了,對東北人而言,北京就已經算他們的南方了。那么,相對科學的劃分南方北方的方法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于秦嶺-淮河加上昆侖山脈構成了一條天然的分界線,將中國分為南北兩大片區,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農業生產、人民習俗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
秦嶺山地對氣流運行有明顯阻滯作用,夏季使濕潤的海洋氣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氣候干燥;冬季阻滯寒潮南侵,使漢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氣侵襲。因此秦嶺成為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從氣候方面來看,其南側屬亞熱帶范圍,雨季較長,年平均降水量為750~1300毫米,以北屬暖溫帶范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于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
因為傳統農作物的不同,導致了南北飲食習慣上差異很大。
從氣候方面來看,秦嶺-淮河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零度等溫線)。其南側屬亞熱帶范圍,最冷月平均氣溫較少低于0℃,冬天沒有供暖。以北屬暖溫帶范圍,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底于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冬天需要供暖。
北方的氣候、氣壓,以及工業,供暖,燒煤等因素的影響,北方秋冬季節的霧霾天越來越明顯,已經嚴重到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地步。南方則保持了多雨潮濕的特點,一到梅雨季節,衣服褲子會感覺潮乎乎的,回南天更是讓人心煩。
因為北冷南熱的氣候特點,在一些日常生活習慣上也有所不同。南方熱天一動一身汗,有時甚至一天兩三次澡,一般用淋浴,每次五到十分鐘內解決問題,因此也養成了天天沖涼的習慣。北方寒冷,洗澡相對麻煩,因此幾天洗一次也很普遍,每次都要搓澡,洗上一兩個小時,還會相互搓背,不少人喜歡泡澡,到現在很多北方地區還保留公共澡堂。
南北方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還有很多,一下卻又總結不夠全面,看看你能想到哪些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