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最火的兩個字,無疑便是“國學”。從民間的各種國學培訓班,到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節目的火爆,全國上下似乎人人都成了國學愛好者。但是如果真要問“國學到底是什么,哪些東西才是國學?”恐怕沒有幾個人答得上來。不僅我們這些普通人沒弄明白,就連學者們也是各執己見,難以達成共識。
國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這里的“國學”指的是國立學校,當時教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的地方。漢代稱太學,晉代稱國子學,隋唐稱國子監,光緒三十一年廢除國子監,由學部代替。到清朝末年,國學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是國家最高層次的學校。這時候的國學還只是一種機構和制度的名稱。
1902年,梁啟超提出創辦《國學報》,1906年章太炎成立“國學振起社”,并發行講義,分別為“諸子學、文史學、制度學、內典學、宋明理學、中國歷史”,這時候的“國學’”涵義便開始發生轉變,指“一國固有的文化學術。”這是與當時西方文化不斷引進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為了與“西學”區分開來。這時候的國學更多偏重于哲學和政治學術。
而現在人們常說的國學,其范圍則更加寬泛。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边@種說法將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筑等統統歸到一類,國學就變成了中國之學,徹底與外來文化區分開來。
國學的當代定義具有很明顯的實用目的。第一,國學的內容拓展到詩詞歌賦等,更利于向大眾推廣,學術性削弱了,傳播性增強。第二,越來越注重文化軟實力的當代社會,民族文化的發展有賴于文化信心的建立,而中國傳統文化在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較之西方文化是不具有優勢的,這與中國現代社會制度的建立比較晚分不開,于是文化自信的建立必須更多依賴于哲學、文學等中國文化的強勢點。第三,當代社會各國文化互相滲透、交融,要想在文化多元化的社會中立足,必須堅持和強化自身文化特性,而這些文化特性便蘊含在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國學的興起是時代和民族發展的自身要求。
國學的定義便是中國之學,不僅應該包括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更應該將中國現代文化和學術也囊括進去。因此,在宣傳國學時不能厚古薄今,只講儒教道家,唐詩宋詞,現代哲學、文學、政治學、社會學的發展也應該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