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很多瑣碎的事情發生,如果你一直將這些瑣碎的小事放在心頭,那這一天的煩惱就會延綿不斷,你的心很難與寧靜相伴,只有放下煩惱心才能得以寧靜。
2.很多縈繞心頭的煩惱,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多麻煩,而是因為我們總把它放在心里。世間煩惱都是由念而生,放下欲念是一種內心境界。若放不下便飽受煩惱折磨,放得下內心才能坦然寧靜。
3.追求外在的浮華是一種誘惑,人在誘惑之下會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所以,我們只需要將內心的灰塵擦拭干凈,才能感受到真實的自己,才能在真實的自我面前更勇敢、更堅定,用真實和堅定筑起的心靈之屋才是內心疲憊時的棲息之地。
4.別人幫助我們找到了方向,但是真正要行走,還得靠我們自己的腳。
5.埋頭于繁雜的事物,心里裝著瑣碎的小事兒,你將永遠也無法擁有一顆清凈豁達之心。舍棄心中的繁雜,那份清透便如天籟之水注入心田。
6.平和是一種心態,擁有這種心態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氣度。修一份平和之心,內心才能多一份淡雅之情。
7.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劫難,我們也許覺得自己太過渺小而無法改變現實,既然無法改變,那就從容些吧,從容至少還能讓你保留內心的安寧,不至于讓心隨劫難而流浪。
8.人活著不是為了用處,而是為了活著本身。
9.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刻意追求是過分執著,過猶不及,過分的執著有時候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所以對有些事情,我們無須強求,無須刻意。
10.因為害怕而希望求得避風港的人,不但永遠也無法攀上人生的最頂峰,而且還會給內心增加負擔。
11.人們常常開玩笑說,別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然而我們還是很在意。我們會對某些人恨之入骨,其實這種恨是對自己的束縛,你恨他與否對他并無影響,但恨卻在你心里,所以剔除對別人的恨實際上是剔除自己心中的恨。
12.心懷善念做善事是不求回報的,那是發自內心的真善美,是人性中退去貪婪后的一種質樸。
13.泯然一笑,以一顆輕松自在心從容面對一切,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這需要涵養與智慧,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14.人如果讓自己的情緒牽著鼻子走,事情必然會紛擾不斷。情緒就如生長的雜草,時時刻刻試圖吸收我們的智慧,改變我們的生長方向,因此只有克制自己不為情緒所動,你才能修得一顆寧靜之心。
15.人們的內心時常會被恐懼所籠罩,其實“怕”或者“不怕”又能改變什么呢?我們“怕”,只是因為我們放不下。
16.智慧來源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自省。
17.智慧是由定來的,不是外來的,要養。心清凈到一定的程度才產生智慧,因定生慧。
18.萬念起于內心,又消除于內心,一念生而煩惱自來。
19.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沒有人生來就如此從容,這是修煉后的一種境界,是人的心智升華后的一種結果。
20.以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一切惹人煩惱的事兒,以一種低姿態于那些惹你煩惱的人擦肩而過,抬手相讓只為求一份簡單,不要沉迷于那些繁雜的小事兒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迷失了一路走來的方向。
21.性情是一種修養和內涵,人的修養越高,就越安靜從容,也就不會輕易發作。發脾氣是一種情緒的發泄,發泄情緒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阻礙了真正的智慧。
22.成熟飽滿的谷子總是低著頭,越是真正有內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調、沉著、安靜從容。
23.水繞山而行,遇海而入,遇到分水嶺就會分流開來,遇到匯合口就匯聚一處,它的不固執、它的筋骨柔順讓它川流不息,永遠充滿生機。
24.為人處世之道就是不要刻意地去強求,去改變任何人或者物,正所謂“遇事強求,徒傷感情”。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就要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是要順其自然、不抱怨、不躁進、不強求、不悲觀、不慌亂、不忘形。這是一種大覺悟,只有心性曠達才能以柔克剛,以智勝勇,人生才能順暢圓滿。
25.不要太注意別人對你的想法和看法,你活著是為你自己,把外界的印象看淡一些,你會生活得更加輕松。只有順著自己的路向前走,你才不會在乎別人怎么說。低調智慧才是由內而外的,凡事只有真正從內心出發了,你才能給自己留足了可以發揮的空間和可以回旋的余地。
26.有些人愛玩小聰明,其實真正聰明的人總是很低調,因為他們知道,自作聰明只不過嘩眾取寵而已。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不過度虛榮和過度表現,任何時候,他們都知道如何銘心智。
27.滾滾紅塵,能擁有一顆慈悲之心尤為可貴!多一份慈悲心,世間就多一份溫暖。
28.生命無常,人生幾十年看似很長,其實只在瞬息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