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博:投資不決問沈潛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人說某某指數或股票,市盈率或市凈率低于X倍,嚴重低估,值得買入。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一個經典案例。
1962年到1965年,巴菲特以14.86美元的平均價格買入了紡織廠——伯克希爾·哈撒韋,當時該公司每股的營運資金凈額為19美元。
老巴的買入價格不可謂不便宜,不僅低于每股凈資產,比每股的營運資金凈額還要低。
再加上中間的投入,老巴在紡織廠上的總投入為1300萬美元。
但紡織廠本身并不是個好生意,一直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并且需要不斷進行設備升級。
20年后,也就是1985年,老巴實在無法忍受,將紡織廠進行清算,這時,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凈資產只剩下86萬美元,真正賣掉時,只收到了16萬美元。
巴菲特后來總結這筆投資時,感嘆道:
“與其把時間與精力花在購買廉價的爛公司上,還不如以合理的價格投資一些體質好的公司。
雖然我們的紡織事業仍持續不斷地有現金流入,但與過去所投入的資金實在是不成正比,這并非經理人的過錯,主要是行業的環境使然,在某些行業,比如說地方電視臺,只要少數的有形資產就能賺取大量的盈余,而這行的資產售價也奇高,帳面一塊錢的東西可以喊價到十塊錢,這也反映出其驚人獲利能力,雖然價格有點嚇人,但那樣的行業路子,可能反而比較好走。”(摘自1979年巴菲特致股東信)
從這個案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做投資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資產的質地,其次才是估值;資產質地決定我們買什么,估值決定我們什么時候買;只有質地優異,低估或估值合理的資產,才值得長期投資。
對于多數質地很差的公司,不要被表面的市盈率、市凈率所欺騙,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將這個公司進行清算,完成價值實現,所謂的低估也不過是鏡花水月。
好公司是時間的朋友,持有的時間越久,你買入時的估值反而越便宜,因為公司的內在價值在不斷增長;爛公司恰好相反,持有的時間越久,買入時的估值反而越貴,因為公司的價值在不斷消耗。
怎樣判斷公司的資產質地,可以閱讀我之前的文章:
一、基金日報
來源:雪球用戶 謝宇衡 和 一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