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光
弘道資本創始合伙人、ofo天使投資人
既然今天在北大講創業,還是要講一講北大學生自己創業的故事,因為小黃車在主流城市相對火爆,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得到,大家也比較熟悉,所以給大家分享下小黃車的創業故事。
起源于北大,因4年大學生活丟了5輛自行車而萌發的創業項目
小黃車起源于北大,五個創始人都是北大的學生,他們一起創業的時候還沒有畢業。其實在做ofo之前他們有過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因為五個人相識于北大騎行社,所以剛開始的第一個創業想法是用自行車做旅游。北大的一個校友提供給他們一百萬,半年不到就燒完了,投資的錢只剩下400元。
共享單車的想法來源于CEO戴威,他4年的本科生活丟了5輛自行車,還都是一兩千塊錢的山地車,第一次創業失敗后他們就想能不能把自行車做成共享模式。正好趕上畢業季,學校有很多畢業生不要的自行車,想著讓學生把自行車共享出來加入這個聯盟,這樣每個人就都能騎大家共享的單車。
創業的地點在北大,第一批用戶是北大同學,前幾輪的投資人都是北大校友,所以說ofo小黃車就是誕生于北大的創業故事。
當資本遇上小黃車
這個項目跟我相遇在哪里?也是在北大。2015年夏天,北大孵化器招募入孵項目,合格的團隊可以得到免費的辦公位。面試那一天我們幾個評委聽了二十幾個團隊的路演,小黃車就是其中之一。
我為什么投了小黃車呢?我們當時聽到的不是共享單車,而是給自行車做一個電子鎖,所以很多評委可能沒有太在乎,做個鎖有什么意思?我聽了之后就想做鎖要干什么?因為路演時間有限,只有15分鐘,我說我要聽一聽鎖后面的故事。所以第2天就把他們約到我辦公室,仔細聊了聊。了解到戴威過去在青海支教一年,曾擔任過北大校學生會主席。在做ofo共享單車之前,他們做了一個自行車騎游的創業項目,是北大校友投的錢,但那個項目失敗了,然后才轉型做共享單車。現在有三個公司,一個是原來做騎行的,一個是做共享單車的,一個是做電子鎖的。我說這樣吧,我幫你們梳理梳理,這三件事情就共享單車靠譜,把三波人合成一波人,全力以赴做校園共享單車我就投資,如果不答應這個條件就不投,我可以幫你們做整個公司的策劃改組。
起初做的時候就是在高校,相對封閉的環境,根本沒有想要進城市。當時騎一次是四毛錢,一天一輛車能被騎六次,六次就是兩塊四。當時一輛車不到300塊錢,計算一下一個學期就可以回本,一年可以賺一輛車,而且不燒錢,都是預付款。我們覺得這樣能很好把控現金流,只要在中國高校內把它推開了,一年5000萬的利潤是有可能的,甚至可以做成一個中國的上市公司。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樣,所以就投了他們,估值也合理。
2015年7月初我們在北大孵化器相見,7月28號我們達成了初步的投資意向,當年投資就是這么一個故事。
ofo的五位創始人
ofo小黃車的里程碑
小黃車在之后一年半時間里真是飛速地發展,2015年9月7日才在北大正式上線,到了2016年9月,一年的時間小黃車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了兩百個高校。ofo是他們原來騎行的品牌,大家知道ofo是什么意思嗎?就是一輛自行車,兩個輪子中間是車架。2016年9月份的時候這個公司只有八十多人,卻在全國兩百個高校當中推廣開來,非常的不容易。
投了他們之后有一次我給另外一個企業做培訓,培訓的內容是什么?就是怎么管理下屬,我就把他們幾個創始人也叫來聽課。當時他們還說上這個課干嘛?我說你們很快就要各自帶兵打仗。這次培訓對他們后來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和幫助。ofo的發展讓我們覺得這個團隊的執行力超強, 所以說在早期項目中“團隊”是第一要素。
2016年10月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小黃車拿了1.3億美金的C輪融資。因為2016年8月份摩拜已經進入上海和北京,當時我們非常糾結,到底要不要進城市?幾經思考討論,在2016年11月17日ofo正式宣布進入城市,北京、深圳、廣州先開始。大家知道因為共享單車是收押金的,用戶已經用摩拜交了299元押金,就不愿意用小黃車再交99元押金,這就導致ofo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后進入的地方與摩拜競爭非常被動。
2016年10月份只推高校的時候ofo日訂單才五十萬,嘗試先進了幾個城市,到了2016年12月已經達到日訂單150萬,這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的潛力。這個訂單是有交易的,要付一塊錢,到了日訂單一千萬就可以進入中國互聯網產品的前十名。
2017年3月1號,ofo宣布完成D輪4.5億美元融資。3月21號宣布日單量超過1000萬,希望今年年底前小黃車的日交易單突破2000萬。
從2016年11月份到現在短短的半年之內,ofo進了全球四個國家的100個城市。2017年5月23號,全球知名的品牌咨詢公司Interbrand發布了“2017全球最具突破性品牌”榜單,這在國際上是非常權威的,小黃車成為該榜單最年輕的企業,也是整個共享單車行業唯一入選的品牌,成為全球第一共享單車品牌,ofo現在估值達到二十億美金。
用戶需求與體驗至上
為什么會發展得這么快?我認為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至上,這一點非常重要。每一款小車、每一次改進,首選的都是讓用戶的體驗更好。
小黃車第一代我們都覺得好騎,為什么?那個是氣胎的,不是實心胎,和家里的自行車是一樣的,所以很輕便很好騎。為什么后面氣胎不行了?各種原因都有,比如用戶反映扎了以后沒有辦法恢復。從氣胎變成全實心胎就有點重了,現在經過反復實驗逐漸改進,即使扎了也不用修。
小黃車原來沒有車筐,為了用戶方便現在還是把車筐加上了。實際上加車筐沒多少錢,但是影響運輸,只要有車筐的話集裝箱運費就會增加。但是因為用戶需要我們也給加上了。
再就是定位,小黃車剛開始沒有GPS,我們用軟件來做。因為要用手機掃碼開車,你掃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我先定位你這臺手機,你鎖車的時候也得按一下APP,我就認為那個地方是你自行車所在的地方。盡管有誤差,但誤差可以接受。因為加上GPS要貴200塊錢,一臺車還不到300塊錢,你讓我加上一個GPS要貴200塊錢有點承受不了。2017年4月份ofo和北斗衛星系統簽了戰略協議,開始用北斗做定位。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開放的鏈接單車模式。小黃車不自己生產車,與各個自行車廠合作,這樣便于在供應鏈上擴大產能。小黃車先后簽了飛鴿、鳳凰和富士達等生產廠家,占據了中國自行車產能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很多人問小黃車怎么賺錢?騎一次一塊錢能賺錢么?這里大家忽略了成單量,現在日單量超過1000萬,也就是每天收入超過1000萬。 我們收的用戶押金全部托管,一分錢都沒有動用。
小黃車的遠大理想
遠大理想是什么?ofo要成為影響世界的公司,這個定位還是很高的,不只是在中國混一混就行了。原來是Made in China,現在是ofo這種中國創新模式走向世界!ofo計劃今年進入20個國家。
ofo發展快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資本的推動,現在ofo已經有7輪融資了,已經拿了6億多美金。沒有資本的推動,這件事情不會發展這樣快,但不完全是資本重新創造的一個風口,還是自行車作為短期出行的需求最重要。
北京市最近有一個統計,因為有了共享單車之后,五公里以內的出行原來開車的人有15%不再開車。最重要的還是大家短途出行的需要,從地鐵站、公共汽車站到辦公室和自家小區的出行需要。現在很多城市也非常重視共享單車的管理,出臺了管理辦法,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劃線規劃停車區域,治理亂停車問題。 因為共享單車快速發展產生的一些問題,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和企業、用戶聯合起來一起努力解決,這樣就能讓城市更整潔環保,大家的出行方式也更健康。
小黃車給創業者的一些啟示
ofo這個項目也給了創業者一些啟示:怎么抓住用戶的真正痛點、真正需求,不是偽需求,而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怎么去滿足用戶的需求,為用戶、為社會、為投資人創造價值?
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只有一個創始人不叫團隊,團隊必須是兩個人以上,并且一定要有一個老大。可以先把股份預留出來一些給未來更優秀的人。
互聯網產品一定要有突破點。如果每個產品的特點都是八九十分,沒有一項突出的地方是不行的。小黃車的特點在哪里?前期就是成本低、騎行體驗好。
開放共贏非常重要。小黃車學滴滴,只做一個平臺來連接各種單車。與產業各方共享共贏非常重要,整個產業鏈和生態環境做好了,大家才能雙贏共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