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源自上古,姓氏文化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誕生至今已有五千年歷史。姓氏濃縮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及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薪火相傳,世代延續,早已成為一種大眾普遍認可的文化現象。
姓源于母系社會。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姬,姜,姚,姒,媯,嬴等,同一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系。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靶铡笔菑木幼〉拇迓洌蛘咚鶎俚牟孔迕Q而來?!笆稀钡漠a生則在姓之后,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系的結果,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如黃帝,姓公孫,生于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從漢代開始,姓氏合而為一。
我國最早的姓氏總集是《百家姓》,成書于北宋初(公元960年)。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因《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故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百家姓》突出了將貴族姓氏擺在首位、總體按文字押韻排序的特點,但姓氏次序不是按人口實際排列的。《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
1987年5月,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袁義達按名義上人口數統計出全國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并公之于眾,被稱為“新百家姓”。當時“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2013年6月,“王”姓取代“李”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全國名義上前20大姓氏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20大姓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0%以上,名義上前100位姓氏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2.1%。三大姓“王、李、張”,全國分別有9500余萬人、9300余萬人和9000余萬人。
富平縣是關中人口較稠密的縣份之一,現有人口82萬人,是陜西第一人口大縣,人口姓氏也比較復雜。《富平縣志》載,根據公安局2005年底統計,全縣共有姓氏727個,其中復姓12個,單姓716個。
本縣12個復姓分別為第二、第五、端木、呼延、皇甫、歐陽、上官、司馬、相令、諸葛、公孫、相里,其中歐陽、上官、皇甫,依次排在全國11大復姓前三位。這些復姓主要來源:一是以地名為姓。如上官,地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南。楚莊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子蘭的后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本縣東華街道辦(原為東上官鄉),因駐地在縣城以東的上官村而命名,明代屬閻村里。上官村,據傳漢、唐以來因上官氏家族在此聚居而得名。又如歐陽姓,本禹王之后。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余于今浙江紹興,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于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余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后遂以歐陽為姓氏。二是以血緣關系為姓。夏、裔、周三代,祿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榮耀至極。他們的后人,紛紛自稱“公孫”,以顯血統高貴。三是以次第為姓。西漢建國后,為剪除地方豪強勢力,將齊國田氏諸后遷徙到諸陵,各支依住宅排列次序,分別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作了姓氏。
本縣716個單姓中萬人以上姓氏15個,千人以上姓氏45個,千人以下姓氏655個?!巴鯊埨顒钰w陳黨田馬郭孫周任惠”依次為全縣前15大姓氏。其中王姓7.9萬人、張姓6.6萬人、李姓5.4萬人、劉姓5.0萬人,排在第15位的惠姓1.1萬人。這些單姓主要來源于: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祖先名字中的字,封地名和國名,職業或官職,山名、河名,住地的方位,部落的名稱,出生時的異象,以謚號,帝王賜姓氏,數量詞、天干地支等。
由此可見,姓氏來源包羅萬象,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氏無論是單姓還是復姓,無論是常見還是稀有,都是宗脈血緣的標識,風土人情的積淀,寄托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些姓氏在嬗變發展的過程演化為一域之地名。記得去年8月的一天,我負責組織市人大來富平調研城鄉統籌活動。當調研組赴淡村時,正值雨后天晴,石川河碧波蕩漾,荊山原如蒼龍橫亙,從身邊迤邐而去,蔚為壯觀。一位市政協領導感慨地問道:“《史記》記載,‘禹鑄鼎于荊山下’,荊山原也有鑄鼎村互為佐證。這鑄鼎之水(指金屬溶液)是否有濃淡之分,淡村是否因生產鑄鼎的淡水而得名?”。當時,我剛到縣志辦,對全縣地名所知不多,一時臉紅語塞,不敢應答。只能誠懇地說,等回去查明資料后,第一時間匯報領導。原來,淡村以淡姓居住較早而得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設集立會,屬盤龍、義城諸里,為當時全縣16個鎮之一。1997年底,成立淡村鎮人民政府至今。2012年后,該鎮依托革命老區、盤龍灣文化遺址等資源優勢,突出現代農業園區、城鎮新區、美麗鄉村和紅色旅游四大板塊建設,推動鎮域經濟駛入了生態持續、產業富民的快車道。2013年10月,淡村鎮確定為陜西省重點示范鎮,幸福家園社區被列入全省21個新型農村社區試點之一。2015年4月,撤銷南社鄉,將原南社轄區劃歸淡村鎮。
富平縣以姓氏作為地名的例子俯拾即是。張橋鎮,以張姓在此棲居較早,且村西修有石橋,故名張橋。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設立集會,稱張橋鎮,屬大安里,列全縣8大集鎮之一。因地處本縣東南邊陲,與渭南市臨渭區、蒲城縣,西安市臨潼區、閻良區等四縣區接壤,曾經店鋪林立,商賈繁華。后經戰亂、年饉,至解放時,街上僅幾家店鋪。而今,西韓、西延鐵路,底張公路過境,交通便利,水利良好,土質優良,設施甜瓜聞名西北,張橋被列入全省現代農業園區。
薛鎮,因駐地薛鎮而命名。相傳薛姓在此居住最早,因名薛家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設立集鎮,稱薛家鎮,簡稱薛鎮。與美原鎮計日互市,屬薛家里。1996年底,設立為建置鎮。“十二五”始,與莊里鎮并列為全縣兩個縣城次中心。2012年12月,撤銷趙老峪鄉,并入薛鎮。2015年4月,撤銷底店鄉,劃歸薛鎮。富平自古有“九峪肥田”之稱,趙老峪為其一?!陡黄娇h志﹒樊志》載,此峪處頻山東麓山谷,山巔有趙姓者僧,天順時(公元1457-1464)修煉其上,故名。原趙老峪鄉十二盤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清邑人路立孔賦詩“高懸玉鏡兩門間,一水盤流十二灣”。但這一 “世外桃源”卻因山高溝深、交通閉塞、土地貧瘠,當地群眾生活十分清貧。2015年后,富平縣委、縣政府按照精準扶貧、易地搬遷的思路,在薛鎮街道南邊、楊范村旁邊建成了全縣第一個北部山區群眾移民搬遷安置區,200余戶山區群眾喬遷新區告別了“上學難、致富難、成家難”的苦難日子,走進新時代、新生活,解決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
對于姓氏的重視,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等觀念的強烈認同感。筆者姓趙,薛鎮前坡人,故對薛鎮舊事知掌較多。先說趙姓起源。伯益后裔造父,駕車技藝嫻熟。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游巡各地,每逢朝中有事,總能安全快速趕回。造父因駕車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趙(山西省洪洞縣北趙誠),其后人便以“趙”為姓氏。如此看來,“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的民謠,對趙姓者而言,更是因緣匪淺。據《明史》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到永樂十五年(1417),五十年間,先后從山西洪洞組織了8次大規模移民活動,主要遷往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湖北、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區,這在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人口遷徙史上都是罕見的。而今,山西洪桐大槐樹遺址已成為世界華人“尋根問祖,懷鄉懷國”的4A級景區和精神家園。
姓氏是血緣的標志,家庭的徽章。歌曲《百家姓》有句歌詞,“我生未名已得我姓,世代流轉不變是宗親”,這是約定成俗的子隨父姓。在前坡村,趙姓一統獨大,全村僅一戶姓許,據說還是解放后遷徙落戶的,其余村民皆為趙姓,說明在許多年前這些人都是一家人,之后繁衍壯大有了不同的分支。各家戶主皆為男性,添丁生女都隨父姓,就出現了“一村一姓”的現象。記得2000年底,我為兒子上戶口時,隨父隨母姓,還是上在父母誰的戶口薄上,任憑自愿選擇,這是戶籍政策的一大進步。2015年10月,我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今后中國人在對子女隨父隨母姓的選擇上,會更加開明民主,這必將促進姓氏文化發展,形成“新民俗”。
以官職或職業作為姓氏,是中華姓氏的一大特點。司馬是上古代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后代,就以此官職為姓氏。司馬遷,陜西韓城籍,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他窮極一生,完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公認的中國史書的典范,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古人說:“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司馬遷受刑入獄,二子為避禍出逃,長子取“馬”加兩點為“馮”,次子取“司”加一豎為“同”,分別以馬和同為姓,暗合了不改司馬之姓、以司馬先祖為榮的本真,也體現了臨危不懼、聰穎睿智的精氣神。
卜,起源于上古時代的職業巫師,與巫姓相似。史籍《路史》記載:“夏啟有卜氏,又叔繡后有卜氏。”其子孫便以職業為姓,世代稱卜氏。薛鎮卜家城,皆為卜姓。卜家城,建在順陽河畔一高阜之上,頗具富平古縣城-塹城之勢,高高在上,周遭僅有兩條窄窄折折的小徑通向城內,平添了幾分神秘感。因去路登攀,居者善卜,我們常說“上卜家”,而不是“去卜家”。2005年后,“村村通”工程惠及鄉里,通過墊土湮谷,削彎取直,一條筆直的水泥路直達卜家堡。
“夷夏交融,胡漢互化”是中華姓氏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也是中華姓氏兼容并存、豐富發展的過程。富平原王寮鎮(2015年4月撤銷,并入流曲鎮),北為浮原,南為鹵川,系富平通往鹵泊灘(鹽堿沼澤地,為古湖退縮而成,現已設立鹵陽湖開發區)之咽喉。相傳元代此地屢遭旱災,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行省遺鎮國武仕王寮至此賑濟災民,民以得生。鄉人懷其德,改村為王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因交通日益發達,商旅繁盛,遂設立集鎮,始稱王寮鎮,屬閻村、義林里。這一以武將之名命名的地方,在隨后的發展中也充滿了軍事色彩。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犯宋。宋陜川宣撫處置張浚督戰,任都統劉錫為帥,統領40萬大軍,抗擊金兵,大戰于王寮一帶。面對不利局面,金軍急調兀術增援。兩軍相距80公里扎營對壘,宋軍以人多勢眾,且有沼澤天險為利輕敵,孰料金兵3000壯騎,攜帶柴草土料,填平陣前沼澤,率先打開進攻通道,使毫無防備的宋營一片混亂。金軍乘勢猛攻,擊敗40萬宋軍,宋軍潰敗,直退往邠州(今咸陽彬縣),金軍大勝。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宋金富平之戰,也是一次軍事上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如今走進王寮大地上,仍能穿越歷史煙云,感受到那場風起云涌、權力角逐的殘酷戰爭。如軍寨,據《宋史﹒列傳》載,張??菇饡r,曾在此扎營設寨,故名。集糧村,相傳宋金交戰時,宋軍在此籌集糧餉,故名。納義坊,該村劉家城樓石額題“納義坊”,相傳為宋金作戰時的俘虜營故地;又傳宋軍曾在此制作軍衣,亦名“納衣坊”。富平有姓呼延之人,呼延本是以少數民族的稱呼為姓,可能是宋金富平之戰中一些金兵(多為匈奴族),或戰亂失散,或傷病掉隊,后與當地漢民族相互交融,定居下來,并保留了“呼延”姓氏。再如,忽姓,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金朝、元朝時期蒙古族的漢稱,屬全國稀有姓氏。本縣到賢鎮忽家村之忽姓,為元代定居此地的蒙古族后裔。所以,每一次移民遷徙、戰爭征伐,甚至婚戀嫁娶,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民族交融、民族團結,推進了社會發展,拓展了中華姓氏的文化內涵。
姓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大觀園中的獨特風景,關注姓氏起源、探究姓氏文化,是一種家國情懷、愛國情懷和文化情懷,也是一條不忘初心、不忘來路、繼續前進的尋根之路、發現之旅和希望之路。(文/趙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