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名深圳女子的真實經歷
電信詐騙雖然已司空見慣
很多人認為自己能保持足夠高的警惕
但今天這個故事卻讓人有點憤怒!
人在家中坐 禍從天上來
深圳的張女士,從美國回國后近年一直在家帶孩子。2017年4月的一天,張女士在家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對方似乎對張女士的個人情況很熟悉,并稱有一個叫阿燕的人因出入境時攜帶多張銀行卡被查獲,而他們查到是張女士幫阿燕辦理的港澳通行證,要張女士向上海某公安局備案,并幫張女士轉接到了上海該公安局的電話,聯系上了“劉警官”。張女士雖然不認識什么阿燕,但一番通話后,對方的身份卻讓她深信不疑。
后面的套路不用介紹大家也能猜到
在“劉警官”告訴她的網址上,張女士看到了對自己的逮捕文書、資金監管文書等,并開始每天要向“劉警官”報告自己的行蹤。幾天后,張女士又接到他們的通知要籌夠200多萬放到自己的銀行賬戶里,并下載一個軟件綁定她的賬戶。
“想要證明自己清白,就把你所有的錢都轉入我們的‘安全賬戶’,待調查清楚后我們再還給你。”
這是典型的冒充公檢法詐騙的開場白!!
就這樣,張女士賣了自己的股票、從銀行和微信中貸款百萬元、還將房產抵押貸款了一百多萬元,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共籌了253萬元存到自己的賬戶,而對方經常要她提供收到的什么驗證碼,張女士也毫無保留。
直到2017年6月,張女士一天無意中查看了下自己的賬戶,竟然發現變成了0元,而對方還告訴她錢是轉到銀監局凍結了,并要求張女士繼續籌錢,張女士才開始覺得似乎有點不對勁,并最終選擇了報警。
看完整個故事
也許有人會認為被騙是因為受害者警惕性不高
但當真相揭開
卻我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
內鬼賣信息 只為貪小利
張女士被騙子實施精準詐騙,民警在辦案中發現,張女士及其家屬的公民個人信息曾被非法入侵,且是通過廣東某市公安局內網查詢所得。
在公安內網查詢公民個人信息需要使用民警的數字證書,而令人蹊蹺的是,張女士等人的信息是被人半夜偷偷查詢,經過研判調查,目標逐漸鎖定了該市的陳某、鐘某兩名輔警。
原來,輔警陳某早已被社會中介所攻陷,收受他人的微信紅包,乘民警下班后,偷偷使用民警的數字證書上公安內網按他人的要求進行查詢,然后微信拍照發給他人。因另一個輔警同事鐘某住在單位宿舍,方便半夜里偷偷查詢,陳某還讓鐘某幫忙查詢,然后微信收到的好處費二人對分。
有時候,社會中介一次就發給輔警陳某幾百個身份證號碼,讓其查詢詳細的公民個人信息等。陳某也供認,就這樣,其與鐘某先后查詢了幾千上萬份的詳細公民個人信息販賣了出去,并前后收到了紅包一萬多塊錢,二人平分了。
為貪一點小利,孰不知
有多少人因此成了騙子的“獵物”
目前,這兩名90后輔警,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帶到深圳接受法律的審判。
法律小貼士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了入罪10種情形,包括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訊內容等信息50條以上即可以入罪。對于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公共服務部門,《網絡安全法》等也透露出了對于打擊行業“內鬼”的治理傾向。
相信壞人一定會被嚴懲
但在此大件事君還是想再次提醒大家
這些套路你一定要防
升級版冒充公檢法詐騙方式大揭秘
騙取信任
騙子采取分工合作方式,通過網絡購買受害者個人信息后,然后是這種套路:先由專人告知你的手機卡,銀行卡等方面存在問題,來取得你的初步信任。
隨后幫你把電話轉到某地公安局或國家機關,期間騙子還會通過改號軟件將來電顯示為警方辦公電話,讓受害人撥打114查詢驗證,進一步增強信任。
請勿因對方說出你的全部信息而掉以輕心,因為此時很有可能:你的個人信息已經被完整泄露了!
震懾
騙子會通過聲色懼厲的聲音,強勢震懾住你,讓你相信這就是真的。
恐嚇
這時,騙子繼續讓你徹底相信自己卷入了一個重大案件,隨時可能被逮捕。為了讓騙局更加逼真,騙子甚至還會通過虛假政法機關或網絡傳真讓你收到一份通緝令。
轉賬
如果你已經上鉤了,那么這時騙子開始緩和語氣,誘騙受害人入局。
電話遙控轉賬
騙子聲稱資金調查,實則是要求你把卡內的資金轉到指定的賬戶。
再次提醒
“公檢法”沒有所謂的“安全賬戶”,
“安全賬戶”等于詐騙
只要是涉及錢都應再三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