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府 手足太陰之會,肺募穴
【定位】在胸前時的外上方,云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距前正中規6寸。
臨床取法:正坐位,先取鎖骨外端下方凹陷處的云門穴,當云門直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處取之。
我的經驗該穴位針刺0.5寸左右淺層布有鎖骨上中間神經、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支,頭靜脈等。大于1寸深層有胸肩峰動、靜脈和胸內、外側神經。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痛,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9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臟器。
【葫蘆解穴】肺經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募集傳輸到肺經,本穴原名“府中俞”。中府穴為手足太陰之會,脾胃氣化之氣與肺的呼吸之氣聚會,肺氣居上焦,穴位也在上焦,因此,中府穴中的氣血物質分布是肺氣最多,脾氣其次,它主要體現了肺與脾二臟的氣血特性。本穴的氣血物質由手太陰和足太陰二經物從交會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具有多氣少血的特點。
所以我在臨床發現肺熱熾熱一些外感疾病,該穴處體溫明顯升高。治療方面《針灸大成》講治少氣不得臥。我體會中府穴是可以起到可以調達郁結之氣,氣郁結于上,非氣虧于中之證。針刺本穴多在調氣,常配合呼吸補泄手法為主,配合捻轉為輔。以行氣,導氣等理氣為主要的治療。肺熱肺燥多下針后急泄不留針或者水針治療;肺虛肺寒多灸法,久留針或者穴位埋針、埋線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