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無處不飛翠
碧螺春香萬里醉
遠離城市的喧囂
一個人獨行至洞庭山處
落腳一座靜雅的民宿
尋一處面朝蘇州太湖的藤椅
沏上一壺洞庭獨有的碧螺春
看茶葉沖泡后在杯中白云翻滾
清香襲人,不愧民族傳統名茶
呷一小口茶
任清清淺淺的苦澀在舌間蕩漾開來
深吸一口氣,余香滿唇
在肺腑間蔓延開來
滌盡了一切的疲憊寂寞
最早是叫洞庭茶
亦或是嚇煞人香
聽得西山老人們道
相傳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
泡茶后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
由此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
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
倍加贊賞,于是題名“碧螺春”
煙波浩淼的蘇州太湖包孕吳越
碧螺春集吳越山水靈氣和精華于一身
成為中國名茶的珍品
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
清香幽雅,鮮爽生津
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
備受喜茶的人青睞
飲一杯茶輕巧,卻得之不易
采摘
制茶的開始便是采摘
莫要覺得采茶簡單
茶葉青芽中有茶堿 ,摘久了
手指就會被茶堿染黑,甚至開裂
裂口再碰到青芽汁便會很痛
采茶只能站著,站一天腿會腫起來
其中的辛酸大抵只有你親試一次才能知曉
揀剔
茶葉采回后,必須及時精心揀剔
剔除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
保持芽葉勻整一致
老茶農們熟練地手起手落
在桌上磕一下指尖揀下的葉片
留下鮮嫩的芽芯
揀剃過程枯燥漫長
為制出好茶,這卻是必經之路
殺青
從采摘到炒制絕對不能隔夜
有經驗的老師傅說
炒制碧螺春,三分炒
剩下的七分在于火候
殺青時溫度高達200度
慢慢除去葉片的水分
要做到“手不離茶,茶不離鍋”
茶葉才不會燒焦
一邊炒茶香味也會越來越醇
直至沁人心脾
揉捻、搓團顯毫
在白煙彌漫中茶葉漸干
這時候深呼吸一口
滿肺都是碧螺春清香和淡淡花果香
夾雜著溫熱的味道
溜溜地就在你身邊打圈兒
而茶葉也漸漸成了條索的形狀
這時要用手掌順一個方向搓揉
使得茶葉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
烘干、炒制
炒茶過程中,手不能停
繼續采用輕揉、輕炒手法
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
蒸發水分,九成干時,取出茶葉
放置桑皮紙上,用文火烘干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
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
如此,方成好茶
制茶,是一門藝術
品茶,是一場修行
西山島,云卷云舒
太湖畔,慢溫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