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主播 | 金言-孟先生
一直以來,經濟學提到一種關于花錢的理論,叫“炫耀性消費”
即人們將物質消費當作衡量社會地位與身份的標準。比如你要戴一塊特別貴的名表,顯然不是為了看時間,而是為了向人炫耀,彰顯經濟地位。
然而與其相對的就是“非炫耀性消費”,就是你有能力炫耀,但是你不炫耀 —— 這是一個新的消費觀。如果有錢人消費不是為了炫耀,那又是為了什么呢?這就是關鍵所在。
有一種說法,從進入21世紀以來,炫耀性消費在美國已經結束了 —— 因為現在幾乎沒什么東西值得炫耀。隨著生產力提高,各種以前的“高端”消費品都在向普通人普及。坐飛機、開 SUV、游輪度假,這些東西年收入七萬美元的中等收入者也能負擔得起。再好的電視機、再貴的名牌包,也不過就幾千美元。從絕對生活享受來說,富人和中等收入者差別不大。背個好包,別人不知道你是真有錢的富人,還是一個喜歡包的中等收入者。
進入物質過剩的時代,也被稱之為無形消費的時代,那么在這個時代,錢都去哪了?
現在一些發達國家,有一種普遍說法,知識很貴,是只有社會地位高的人,才有知識。
在那些你看不見的地方,比方說教育。
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有一個已經取代了過去的“有閑階級”的新興精英階層,叫“有抱負階級”,相當于中產階級的上層或者更高。
如今,精英階層更多地把錢花在“無形”的消費——教育、服務、提升人力資本上,存更多的退休金,買最好的醫療保險。
這些東西比有形的更貴,這就等于說教育花費是排他性的——你能在教育上花錢,就說明你肯定是富人。以前的美國可不是這樣的!從2003年到2013年,十年之間女士服裝的價格只上升了6%,而大學學費上升了80%。那么現在上得起大學和上不起大學的就是兩類人,優質教育成了富人特權。
所以現在來說,知識的確很值錢——但這個“值錢”,不論是用知識創造財富,而是用財富購買知識,總之,知識和財富是脫不了干系了。
知識越來越貴。奢侈品已經無法讓精英階層有安全感,于是他們停止了普通中產也漸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費行為,轉而通過文化資本建設,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圍構筑起一座堅實的壁壘,將他們與其他人徹底隔離開來。這種“隔離”非常微妙,是否有讀得懂這個互聯網時代瞬息萬變知識更新的區別,是去超市購買加工食品還是有機蔬果的區別,是有無定期去健身房習慣的區別。兩個人或許穿著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產會看起來更加富貴,然而一開口說話,一暴露自己的生活習慣,階級之分高下立判。
這種觀念差異,被稱為“文化資本”。現在文化資本這么貴,它已經是高端社交網絡的通行證。
那么在這個時代,物質消費和無形消費的區別就非常明顯了。物質消費的目的就是它本身:你買輛好車,就是為了享受好車,別的意義幾乎沒有。可是無形消費卻可以是通往更好的生活、給下一代創造上升空間的手段。
在當下的中國,不乏這樣的“有抱負階層”。雖然中美國情不同,但是我們能看到相似的是,真正的有錢人知道把錢花在什么地方可以讓財富保值甚至增值。如果比你有錢有資源的人,還比你更努力,你該怎么做?
2018年,金言滙共享教育與您一起學而知之,還原本來具足的富有!同時一起投身教育產業,真正做到順應趨勢,利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