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主任梁黎教授忙得著實夠嗆。
“性早熟、矮小、肥胖是小兒內分泌三大疾病。以前,門診中看矮小的最多,其次是性早熟、肥胖。今年門診中來看矮小的,大都是偏矮,算不上矮小,是家長太焦慮。這兩年隨著家長對小兒性早熟的重視,性早熟的患兒逐漸多起來了。實際上,就三大疾病的危害來看,肥胖才是最可怕的,最應該引起家長重視。可是,很多家長并不把孩子肥胖當回事,反而覺得這是養得好的表現,認為孩子就應該長得壯壯的、胖胖的。”梁教授說。
注:①上述數據根據2005年九省/市兒童體格發育調查數據研究制定。②參考文獻:《中華兒科雜志》2009年7期。③上述標準數值可與孩子的實際身高、體重上下浮動兩個百分位。
梁黎教授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兒科副主任王春林等,曾在《中華兒科雜志》刊發了一篇題為《中國六城市學齡兒童代謝綜合征流行現狀》的調查報告,調查了北京、天津、杭州、上海、重慶和南寧六城市7-16歲的22071名中小學生,其中男生11638名、女生10433名。
結果顯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占到了19.9%。即每5個中小學生中,就有一個是超重或者肥胖(超重是指體重超過標準體重,但還沒有達到肥胖標準)。
引起肥胖的十大不良生活習慣是:①長期不吃早餐;②吃飯速度過快;③經常吃過多高熱量的零食;④邊看電視邊吃零食;⑤經常吃西式快餐;⑥久坐少動;⑦飲食過多;⑧飲食結構不合理;⑨進食不規律;⑩睡眠過少。”
兩歲前脂肪細胞增殖極為活躍,此時吃得太胖,長大后想減肥極困難。肥胖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最常見于嬰兒期、5-6歲時和青春期。
“敏感期”,在胎兒期第30周至出生后1歲末,人體脂肪細胞有一極為活躍增殖期,稱“敏感期”。若肥胖起病在這時期,可引起脂肪細胞增多型肥胖,治療困難且易復發。
學齡前期,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進食習慣。不要偏食糖類、高脂、高熱量食物,并堅持參加各種體力活動和勞動。
青春期和青春早期,這是一個關鍵時期,要加強對孩子營養和膳食安排,以及運動處方訓練的指導。
肥胖、性早熟、矮小看上去是內分泌的三個問題,其實,三者之間是有聯系的。肥胖的孩子容易出現內分泌紊亂,誘發性早熟,性早熟則會壓縮孩子長個的時間,從而使孩子矮小。臨床也發現,性早熟的女孩子中有1/5-1/4的孩子是肥胖或超重的。性早熟的孩子因骨齡提前,小時候鶴立雞群,長大后矮人一截。
關于性早熟,衛生部制定的《性早熟診療指南》這樣定義,男童在9歲前,女童在8歲前呈現第二性征。
預防孩子性早熟,梁黎教授建議,首先要注意孩子的膳食平衡,不要一味地高蛋白、高脂肪、高膽固醇。其次,盡量遠離環境污染。再次,不要讓孩子接觸與性有關的影視、期刊。
還有一點要特別提醒的是,男孩性早熟比較難以發現,家長要細心一些,爸爸可以和他們一起洗澡,觀察一下他的睪丸、陰莖等。男孩若被診斷為性早熟,必須要注意排除有沒有下丘腦、垂體、松果體或其他部位的腫瘤或存在其他的疾病,因為,80%的男孩性早熟是病理性的。另外,女孩乳房提前發育、陰道不規則出血,建議做個B超,以排除卵巢囊腫等問題。
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豎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