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公路運輸事業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公路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雖然東南沿海地區的高速公路建設水平居國內前列,但是軟土路基公路病害也時有發生。尤其橋頭跳車現象嚴重,影響高速公路使用功能。由于橋頭與路堤沉降差異太大,造成行車事故,不得不反復根治,不僅耗費資金,還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為了保證道路的安全運行,對軟土路基進行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1 軟土及軟土地基
1.1 軟土
軟土是指濱海、湖沼、谷地、河灘沉積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壓縮性高、抗剪強度低的細粒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壓縮性高、抗剪強度低、固結系數小、固結時間長、靈敏度高、擾動性大、透水性差、土層層狀分布復雜、各層之間物理力學性質相差較大等特點。
1.2 軟土地基
我國公路行業規范對軟土地基未作定義。日本高等級公路設計規范將其定義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細微顆粒含量多的松軟土、孔隙大的有機質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層構成。地下水位高,其上的填方及構造物穩定性差且發生沉降的地基。日本規范還對軟土地基做了分類,提出了類型概略判斷標準。在給出軟土地基定義時指出:軟土地基不能簡單地只按地基條件確定,因填方形狀及施工狀況而異,有必要在充分研究填方及構造物的種類、形式、規模、地基特性的基礎上,判斷是否應按軟土地基處理。
2 軟土地基在公路工程中造成的危害
勘察設計不詳細或不準確,導致對應該做軟基處理的地段未做處理設計。
已知是軟土地基,但是未做好軟土地基處理,造成路堤失穩或危及線外建筑物。
雖然做了軟土地基處理,但是措施不力,施工不當造成路堤失穩。
堆料不當,未按規定分層填筑,填土過快,碾壓不當,造成路堤失穩。
擾動'硬殼層'或填筑不當,使'硬殼層'遭受破壞,導致路堤失穩。
3軟土地基的處理方法
地基處理的方法很多,高速公路軟基處理與其它如房建等地基處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處理路基的地質穩定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改善剪切特性
路基的剪切破壞以及在土壓力作用下的穩定性取決于路基土的抗剪強度。因為了防止剪切破壞以及減輕土壓力,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增加路基土的抗剪度。
(2)改善壓縮特性
需采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壓縮模量,以減少地基土的沉降。
(3)改善透水特性
由于是在地下水的運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使地基土變成不透水或減輕其水壓力。
(4)改善動力特性
地震時飽和松散粉細砂(包括一部分粉土)將會產生液化,因此,需要采取某種措施避免地基土液化,并改善其振動特性以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
(5)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
主要是指消除或減少黃土的濕陷性和膨脹土的脹縮性等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
地基處理的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分類,一般是根據地基處理的原理來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3.1換土墊層法
當軟弱土地基的承載力或變形滿足不了設計要求,而軟弱土層的厚度又不是很大時,將基礎地面下處理范圍內的軟弱土層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分層換填強度較大的砂或其它性能穩定、無侵蝕性的材料,并壓實至要求的密度為止,這種地基處理方法稱為換土墊層法,簡稱為換填法。它適用于處理淤泥、淤泥質土、濕陷性黃土、素填土、雜填土地基。
換填法的加固機理是:將軟弱土層利用人工、.機械或其他方法清除,分層置換強度較高的砂、碎石、素土、灰土以及其他性能穩定和無侵蝕性的材料,并夯實(或振實)至要求的密實度。對軟土厚度小于3米的情況,一般可采用全部挖除換填的方法。對厚度大于3米的情況,通常只采取部分挖除換填的方法。全部挖除換填從根本上改善了地基,不留后患,效果最佳,是最為徹底的措施。當高速公路路線通過的軟弱土層位于地表、厚度較薄(小于3米)且呈局部分布的軟土或泥沼地段,常宜采用全部挖除換填法處理地基。
此種方法又可以分為:機械換土法、爆破擠淤法、拋石擠淤法、砂墊層法。
3.2強夯法
強夯法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先在法國發展起來的,國外稱之為動力固結法,以區別于靜力固結法。它一般是用50噸左右的強夯機,將大噸位(100~400KN)的夯錘起吊到6~40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對地基土施加強大的沖擊能,在地基土中形成沖擊波和動應力,使地基土壓密和振密,以加固地基土,達到提高強度、降低壓縮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條件、消除濕陷性黃土的濕陷性目的。
強夯法主要適用于加固砂土和碎石土、低飽和度粉土與粘性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因其加固效果顯著,設備簡單,施工方便、快捷,經濟易行和節省材料,有利于環境保護等特點,很快傳到世界各地
3.3約束法
在路堤兩側坡腳附近打入木樁、鋼筋混凝土樁或者設置片石齒墻等,可限制基底軟土的擠動,從而保證基底的穩定。地基在實行側向約束后,路堤的填筑速度可不加控制,且較反壓護道節省土方,少占耕地,但需耗費一定數量的三材,成本較高。此法適用于軟土層較薄、底部有較硬土層且施工期緊迫的情況,下臥層面具有橫向坡度時尤其適合。
3.4土工織物加固法
通過在土層中埋設強度較大的土工聚合物、拉筋、受力桿件等,使這種人工復合的土體,可承受抗拉、抗壓、抗剪或抗彎作用,以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和增加地基的穩定。它適用于各種軟弱地基。
加固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土體與筋體間的摩擦作用,使土體中的拉應力傳遞到筋體上,筋體承受拉力,而筋間土承受壓應力及剪應力,使加筋土中的筋體和土體能較好發揮各自的作用。
常見的土工織物有土工格柵、土工帶及土工格室,其中土工格室除了能夠像土工帶和土工格柵一樣,能延緩或者切斷地基破壞的滑動面,從而使地基承載能力提高。而且,土工格室能對處于格室內的土粒給予三維約束,,使土粒與格室成為一個剛度遠大于地基的整體, 它能較好分布施加在它上面的荷載,使地基受力較為均勻,從而提高地基承載力。
3.5粉噴樁法
粉噴樁法,是用特制的設備和機具,將加固劑粉體材料(水泥或石灰)通過壓縮空氣的傳送,與地基土強行拌和,使之產生充分的物理、化學反應后,形成一定強度的樁體(簡稱粉噴樁)。這是一種改善土質,提高地基強度的軟土地基加固方法,可以廣泛地適用于淤泥質土,雜填土,軟粘土等地基加固。
粉噴樁處理軟基屬于深層攪拌法中的一種,它是利用壓縮空氣向軟弱土層中輸送石灰、水泥等粉狀加固料,使其與原位軟弱土混合、壓密,通過加固料與軟弱土之間的離子交換作用、凝聚作用、化學結合作用等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使軟弱土硬結成具有整體性、水穩性和一定強度的柱狀加固土,它與原位軟弱土層組成復合地基,提高軟土地基承載力,減少地基沉降量。
3.6高壓噴射注漿法
我國簡稱為高噴法或旋噴法,這種方法是利用鉆機把帶有噴嘴的注漿管鉆到設計深度的土層,將漿液或水從噴嘴中高壓噴射出來,形成噴射流沖擊破壞土層。當能量大、速度快呈脈動狀的射流,其動壓大于土層結構強度時,土顆粒便從土層中剝落下來,一部分細顆粒隨漿液或水冒出,其余土粒在射流的沖擊力、離心力和重力等力的作用下,與漿液攪拌混合,并按一定的漿土比例和質量大小,有規律的重新排列,漿液凝固后,便在土層中形成一個固結體,可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還可起到支擋與防滲的作用。它適用于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黃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
3.7輕質路基粉煤灰處理法
粉煤灰是一種質輕、多孔隙、顆粒均勻、具有一定水穩性的無粘性材料。由于粉煤灰中含有一定量的CaO,SiO2,MgO等成份,它們在粉煤灰水化過程中體積產生膨脹,可利用這一膨脹率來增加軟基加固效果。其路用性能滿足公路中的技術要求。
粉煤灰重量輕,最大干容重1.19/耐左右,比一般土的最大干容重輕40%左右,在軟土路基上填筑粉煤灰時,可有效地減輕路堤重量,減少路基沉降及工后沉降量,從而影響路基處理方案,降低地基處理費用。
粉煤灰強度高、磨擦系數大,在路面設計時,由于粉煤灰提高了軟土的回
彈模量值,相應減薄路面設計厚度。
擊實試驗表明,粉煤灰和軟土混合物具有更好的干密度,含水量和最大干
密度的關系曲線較平緩,更利于在野外的施工
3.8水泥土攪拌法
是通過攪拌機械將水泥或(石灰)等材料與地基的軟土攪拌成樁柱體,這種樁柱體成為水泥粘土樁、石灰粘土樁或某膠結物粘土樁,它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水穩性。攪拌樁柱體與四周軟土組成復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承載力、提高地基強度、增大地基變形模量。因此,經攪拌法加固的軟弱地基能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地基沉降,阻止水體流動,增強地基的穩定性,還能阻止地下水的滲透。水泥土攪拌法分為深層攪拌法(濕法)和粉體噴攪法。
處理正常固結的淤泥、淤泥質土和含水量較高的粘性土、粉土等軟土地基,用于處理泥炭土或地下水具有侵蝕性時宜通過試驗確定其適用性。
在軟土地基上修筑公路和橋梁并不都會發生問題、只要設計和施工措施得當,就可以保證路堤、橋梁的穩定和使用效果。軟土地基上路堤的設計與施工方案,應結合當地工程地質條件、材料供應、投資環境、工期要求和環境保護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期修建、綜合處治的原則進行充分論證,使設計和施工方案達到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
軟土地基的處理方法很多,總之,軟土地基處理的目的是增加地基穩定性,減少施工后的不均勻沉陷,所以施工的技術人員必須意識到軟土地基的危害性,堅決以數據說話,認真測定基底的承載力,并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不同的投資和工期要求,采用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同時一定要采集橋涵施工后的工后沉降數據,積累經驗,為今后的施工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