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友1935年生,浙江人。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師從我國美術大師吳作人、李可染、蔣兆和、董希文等,他學貫中西,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近四十年的教學中,他注重把中國畫的傳統技法與西洋畫的技法結合起來,培養了一大批美術人才。張孝友摒棄當前一些畫家只顧賺錢而忽視中國畫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作品粗糙的浮躁心理,埋頭苦練,不斷實踐,孜孜以求,努力創造出新,使工筆山水、人物和界畫(界畫是一種類似建筑畫,畫建筑物的畫法的稱謂)達到藝術上的新高度和新境界。他博學廣取,對歷史、古典文學、古詩詞、古建筑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因此,他的山水畫、界畫有著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他學歷代名家的技巧、方法,卻并不刻意重復,而是要體現出自己的理念,并創造性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巨幅絹本工筆界畫,《礬樓夜市》技藝精湛,氣勢恢宏,場面之大,人物之多,可謂多年來國內罕見,媒體稱之為"驚世之作"。此畫表現的內容與《清明上河圖》是一個時代,北宋的東京開封城靠近皇宮東門外的一處著名酒樓--礬樓夜市的情景。礬樓原是專為宮廷加工紙張的店鋪和工場,紙帛制品必須用白礬涂刷。雖然礬樓在宣和年間已改建為"豐樂酒樓",但人們仍沿舊習;以至于在《水滸》、《李師師傳》中皆稱礬樓。
礬樓夜市燈燭映照,如同白晝。當時汴京有正店七十二、腳店三千家之說,礬樓當推正店之首,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酒樓之冠。可惜的是礬樓沒有能保存下來,也沒有象黃鶴、岳陽諸樓屢廢屢興的榮幸,但從張教授的畫中可見宋代中原的繁盛。
張教授對《礬樓夜市》的構思積蘊在胸,為了表現這一宏大場面,他勾畫了大大小小無數個草稿,認真研究古代建筑學,仔細推算千人用餐的酒店應有的面積規模、高度,盡可能展現北宋時代的歷史面貌。要表現夜景,月色天空,從近景到遠處地平線,如用古代界畫中用的"平行透視"法是不可能表現出來的,所以大膽而嚴格地運用了沒人敢在界畫中使用過的"焦點透視"法及虛實畫法來表現,遠近建筑重疊達七個層次,大小不同人物460多個,身份、神態一絲不茍,他表現得準確無誤,十分動人。畫的上部還有朦朧的夜霧,遮掩著若隱卻又嚴密的樓頂部,充分體現出作者游刃有余的繪畫功力。此畫一經完成,便引起首都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欄目、《北京日報》等相繼報道。
張教授告訴記者,界畫由于要求懂歷史、古建筑學且必須工細,一幅畫少則一個月、多則二三個月,大的甚至半年、一年畫一幅,近年來,寫意畫、潑墨畫一統天下,曾在歷史上輝煌的工筆界畫如今已經到了瀕臨絕種的地步。正是這塊被荒棄的沙漠上,張孝友感到一種責任,他要逆潮流而上,繼承和開發工筆山水畫、界畫的傳統技法,使之發揚光大。
采訪中,張教授向我展示了他帶來的幾幅畫,使我真正領略到先生的高超技法和工筆界畫的新貌?!蛾懹疖嫦钑反水嬘冒咨伇颈憩F泉石盤礴的江南茶鄉。構圖空靈,設色幽雅。畫法上承襲黃鶴山樵的披麻皴法,松叢、泉石、木屋、茅亭又皆從寫生中來,故新鮮真實感人,不落前人窠臼。畫題是描繪唐茶圣陸羽隱居湖州苕溪,親種、制茶,書寫茶經,在新建三癸亭和太守顏真卿、詩僧皎然、女冠李治等人茶會聯詩的史實盛況。作者以大量史料積累,在畫作上簡約的古文題跋。
張教授的《李白夜晏圖》,取材李白"春夜晏桃李園序"一文,李白和其族中兄弟夜晏賦詩敘天倫之樂的場面,畫面構圖新穎、人物刻畫細致、生動入微,為張教授工筆人物畫之精品。另一幅工筆界畫《吳苑宮觀圖》。描繪六朝時北苑宮廷盛況。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其構思、立意之巧妙和對古代建筑藝術的深厚造詣。
通過欣賞,我感到張教授的工筆畫、界畫是對傳統的繼承與弘揚。他的作品從命題到技法都有淵源,所以作品生動感人。他的山水講求超逸,卻又不畫無人之境,是積極的以人為主、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交響曲。
采訪結束后,張教授表示,他之所以花費如此多的精力在工筆界畫中孜孜以求,不斷創新,是因為界畫已臨絕境。為此,他有義務通過他的畫、通過他的努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界畫之美,從而帶動更多的人關注界畫,為保護這一古老畫種而獻身。我被他的一席話所感動,同時我也祝愿他的愿望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