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眼中,非洲是一個貧窮饑荒且嚴重干旱的地區,糧食缺乏,每年都有人因沒有食物而餓死。
其實,非洲在農業上并非一無是處,全球40%的芝麻就是從非洲大陸出口的,去年我國進口了103.28萬噸芝麻,其中90%來源于非洲。
很多人好奇,非洲擁有2億畝耕地,為何寧可大量種植芝麻,卻很少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
01、饑荒中的非洲:氣候宜人
在很多人眼中,非洲是上帝的棄兒,這里常年干旱炎熱,缺少水源,很多人連飯都吃不起。其實,雖然不少非洲人處在饑荒之中,可這里的地理環境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惡劣。
非洲人均耕地面積超中國3倍之多,其總耕地面積為30億畝,而這并不是非洲全部的耕地面積。據統計,非洲至今仍有8.7億公頃的土地沒能開墾,其農業潛力巨大,這部分土地養活非洲13億人口并不難。
然而,非洲耕地資源雖然豐富,可非洲很多人卻難以吃飽,他們的飲食也十分奇怪,如吃蚊子餅、烤老鼠、烤蝙蝠、死猴肉等,這些食材讓人聽了就想吐。
更多人認為,非洲耕地資源雖然豐富,可并不適宜農業耕作,這才使得大多數非洲人難以吃飽,饑荒比較普遍。
其實,去過非洲的中國人都知道,除了撒哈拉沙漠和非洲西南角這部分的沙漠干旱氣候外,其他地方氣候十分宜人。
因非洲距離赤道比較近,因而非洲氣候主要是干燥季和雨季,因太陽光照射充足,再加上雨季雨水充沛,使得生長在非洲的農作物生長速度非常之快,很多作物可以達到“一年三熟”,且莊稼產量十分可觀。
02、為何非洲人寧可種植芝麻?
多年來,中國致力于幫扶非洲,派出了很多農業專家前去指導其耕作,帶動了非洲水稻、小麥的種植。
然而,待到中國專家離開后,那些開墾并種植主糧的農田,很快就陸續荒廢了,反而芝麻地種植面積逐步增加。
有人好奇,芝麻只是一種經濟作物,又不是糧食,非洲人為何寧可餓著肚子種植芝麻,也不愿意種植糧食呢?
1、芝麻的發源地
說起來,非洲就是芝麻的發源地,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后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而非洲的獨特氣候條件,使得芝麻在這里生長良好,而長期的種植,使得非洲人也積攢了很多農業經驗,芝麻的產量比其他地方高出不少。
對非洲人來說,寧可不吃糧食也要吃上芝麻,在他們的飲食文化中,芝麻被廣泛運用到調味以及烹飪文化中,不管是糕點、烤肉還是燉湯,芝麻已深入群眾的日常需求之中。
據了解,非洲的芝麻種植總面積多達3000多萬平方千米,光是坦桑尼亞就生產出了全球14%的芝麻。當地種植的芝麻除了個頭飽滿外,榨油率也非常高,達到50%以上,而中國產的芝麻卻只有45%。
也正是非洲種植的白芝麻品質高、質量好,使得非洲芝麻深受全球市場的需求。在非洲,種植芝麻可為農民創收不錯的效益,政府也會出臺各種補貼政策支持,鼓勵農民種植芝麻。
如此一來,非洲人種植芝麻的積極性明顯大增。
2、中國加大進口力度
芝麻是一種口感醇香、營養豐富的農產品,近年來因高營養、高價值深受市場喜愛。我國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也熱衷于大面積種植芝麻。
然而,因芝麻的種植效益太低,又沒有像大豆那樣有足夠的種植補貼,使得農民對芝麻的種植熱情逐年下滑。
事實上,我國芝麻的市場需求龐大,不管是糕點還是烹飪中,總是少不了芝麻的身影。而為了能夠滿足國內的龐大需求,我國將目光看向了非洲。
據悉,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芝麻進口國,進口總量為全球的一半之多。早在2007年時,我國就對非洲多種農產品實行零關稅,而這也使得中國對非洲芝麻的進口更為方便,加深了中非的農業貿易。
2020年時,我國就進口了超100萬噸芝麻,這極大刺激了非洲地區種植芝麻的熱情,因而該地區的芝麻種植面積持續上漲。
除了中國外,其他國家進口量也不低,這為非洲迎來了很好的經濟創收,因而非洲加大芝麻的種植。
3、芝麻種植簡單
其實,非洲人酷愛種植芝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種植比較簡單。
要知道非洲的生態環境十分良好,遍地都是可食用的水果蔬菜,以至于他們不愿意種植糧食作物,也懶得去耕地。
如非洲遍地存在著“面包樹”、“香腸樹”,這兩種果實淀粉含量高,食用口感美味,成為非洲人的“救命果”,有了這些可食用的果實,足以讓非洲人靠天吃飯,因而不愿下地。
可芝麻就不同了,它是一種喜光耐旱的植物,對生長溫度要求比較高,一旦溫度太低就會停止生長。而在生長期間,如果雨水過多,也會容易爛根。
因而在我國,只有河南、湖北、江西等少部分地區可種植芝麻。可在非洲就不同了,作為發源地,芝麻在這里長勢旺盛,三個月就可迎來收獲。
芝麻成熟后,采收、加工也十分容易。只要在太陽下曬干,再用棍棒敲打即可脫粒裝袋。
種植簡單,再加上可賺取大量外匯,使得非洲人對芝麻的種植意愿很高。
03、為啥很少種植糧食?
非洲位于南北回歸線附近,氣候可謂宜人,不過并非所有非洲國家都愛種植芝麻,主要分布在東非、北非近30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那些沒有種植芝麻的國家,其種植的糧食作物雖然不是太高,但也不至于讓耕地荒廢。
至于他們為何很少種植糧食作物,主要還是水稻、玉米、小麥等主糧種植技術復雜,需耕地、施肥、播種、打藥、灌溉等,其周期長、管理精細、投入精力多。
而在非洲,工業化十分薄弱,農業種植技術自然也不是太先進,盡管引入現代化機器可降低種植成本,但非洲農民還是提不起來興趣,機械化在非洲很難推行開來,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自然是很難擴大。
目前非洲仍有60%的土地尚未開墾,這些土地未來將如何利用,引來了非洲各國政府的思考。但現階段,非洲各國并不會因糧食安全,而去種植糧食作物,還是會主選經濟作物。
畢竟非洲各國依舊以農業為主,尚未開展工業化,他們只能靠土地種植經濟作物賺取外匯。
當然,非洲的耕地面積非常之大,完全可以在滿足經濟作物的種植基礎上,種植糧食作物,以滿足非洲人民自給自足。
短時間來看,非洲缺糧問題恐怕難以改變,畢竟非洲的經濟發展起步晚,且社會環境比較混亂。
即便如今已是21世紀,可非洲依舊非常動蕩,在非洲的60個國家和地區,多數國家長期受軍閥和恐怖組織操控,常年陷入戰亂中,這使得非洲農民很難擁有良好的農業發展空間和時間。
可能一覺醒來,辛辛苦苦種植的農作物還沒來得及成熟,就已被軍閥勢力所占領。
直至今天,非洲農業發展依舊十分落后,多數人靠天吃飯,他們餓了就采摘野果子食用。就算有些農民想要種植糧食作物,可農藥、化肥都是進口,價格昂貴,農民沒太多錢購買,糧食產量難以提升,倒不如種植經濟作物收益高。
可如此一來,非洲農業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只能種植單一的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嚴重短缺,因而當地饑荒問題一直難以徹底解決。
可見,非洲人民想要徹底解決糧食問題,阻力太大。而當下,他們似乎只能多多種植芝麻,以獲取更多的外匯。
但非洲想要真正迎來發展,必須把握住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同步發展,以推動農業水平的不斷進步,方能讓非洲農民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