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是人體一切正常生理機能活動和抗病及自我康復能力的總稱。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固護人體正氣,認為體質的強弱及機體是否出現早衰,主要取決于自身正氣是否充足。如果正氣充實,臟腑功能協調,經絡氣血暢通,機體就生化正常,身體健康強壯,精力充沛,可得長壽;反之,若正氣不足,則體質虛弱,精神不濟,容易未老先衰,壽短夭折。從發病學角度來看,人由年輕到衰老、體質由強變弱、由健康到亞健康甚至疾病,無不是因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所致。
在導致疾病的“外因”與“內因”之間,中醫主張內因正氣居主導地位,而外因則居于次要地位。一般情況下,只要人體正氣旺盛,就不易被邪氣侵犯,機體不會輕易發生疾病,即使患病,癥狀也比較輕,治療和恢復也比較容易。所以《內經》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人體正氣相對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邪氣便可以乘虛而入,侵犯人體而引發疾病,即《內經》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然,在某些條件下,邪氣也可以成為導致疾病發生的主導因素,因此,在強調固護正氣的同時,也主張要積極采取措施,“避其毒氣”,以維護人體正氣。
對此,中醫養生學提出了“固護正氣”的養生原則。強調以保養正氣為核心,充分發揮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神的主動調攝,養護正氣,以提高人體的生命活力,增強適應自然界的能力,從而實現強身健體、防病抗衰、益壽延年等養生目的。養生是人有意識地通過采用各種方法來養護生命的一種主觀行為。因此,人首先要能充分認識生命的重要性,知道天地之間存在著諸多影響生命健康的因素,才會有目的地采取各種具體的養生行為。在養生的實踐中,一方面要通過自身努力去改造自然,通過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來養生;另一方面要通過有意識地養護人體內環境來養生。固護正氣的法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具體實施:
(一)內養正氣 《素問·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亦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靈樞·百病始生》進一步指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這些論述從正反兩個方面闡明了中醫正虛發病的觀點。
但如何使“正氣存內”,達到“邪不可干”的目的,則關系到人體體質的強弱,精神狀態的好壞以及生活環境、營養和鍛煉等多方面因素。體質虛弱除因疾病引起外,往往與先天稟賦有關。《靈樞·壽夭剛柔》即指出:“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雖然說人的稟賦在生理上有其差異性,對人體的發病有一定的影響,但如能加強后天調養,還是可以達到不受邪氣侵害的目的。中國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十分重視護養人體正氣。
《厚生訓纂·卷之六》對養護正氣的原則和方法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人體諸氣得養,則臟腑功能協調,保持機體生化有常,則正氣旺盛,人的精力充沛,自然健康長壽;若正氣虛弱,則致精神不振,多病早衰。一旦生理活動的動力源泉衰竭,生命運動也就終止了。由此可知,中醫養生學所指的正氣,實際上是維護健康人體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抵御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氣充實,可維持體內陰陽平衡,更好地適應外在環境,有效抵御外來邪氣的侵害,防止疾病的發生和早衰的出現,故保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要務。
(二)外避邪氣 中醫發病學說在強調內在正氣起主導作用的同時,也重視外避邪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言:“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素問·移精變氣論》亦言:“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素問·玉機真臟論》則提到:“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無論何種邪氣入侵,都會或多或少引動正氣抗邪,從而擾亂臟腑氣血的正常功能,不同程度地耗散人的精氣,避邪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保護正氣,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避虛邪以安其正。”對于一般輕微病邪,能通過保護正氣,達到防止疾病發生的目的,但若是較為嚴重的四時不正之氣,甚至疫氣,就必須要懂得規避邪氣的重要性,掌握避邪的時機。
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中醫養生學認為邪氣是疾病損傷正氣的觸發因素,強調避邪安正,通過避免六淫外侵、七情內傷、飲食勞逸不當、金刃外傷、蟲獸災害等,使正氣安和,不受損耗,從而達到養生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