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白內障的成藥有很多,目前常用的有:
⑴復明片:藥物組成:檳榔、車前子、地黃、茯苓、枸杞子、谷精草、關木通、黃連、蒺藜、菊花、決明子、羚羊角、牡丹皮、木賊、女貞子、人參、山藥、山茱萸、石斛、石決明、熟地黃、菟絲子、夏枯草、澤瀉。功能與主治:滋補肝腎,養陰生津,清肝明目。用于青光眼,初、中期白內障及肝腎陰虛引起的羞明畏光、視物模糊等病。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⑵障眼明片:藥物組成:白芍、車前子、川芎、黨參、甘草、葛根、枸杞子、黃柏、黃精、黃芪、菊花、決明子、蔓荊子、密蒙花、青葙子、肉蓯蓉、蕤仁、山茱萸、升麻、石菖蒲、熟地黃、菟絲子。功能與主治:補益肝腎,退翳明目。用于初期及中期老年性白內障。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⑶石斛夜光丸:藥物組成:石斛、人參、山藥、茯苓、甘草、肉蓯蓉、枸杞子、菟絲子、地黃、熟地黃、五味子、天冬、麥冬、苦杏仁、防風、川芎、枳殼、黃連、牛膝、菊花、蒺藜、青葙子、決明子、水牛角濃縮粉、羚羊角。功能與主治:滋陰補腎,清肝明目。用于肝腎兩虧,陰虛火旺,內障目暗,視物昏花。適用于肝腎兩虧,陰虛火旺的初期及中期老年性白內障。用法用量:水蜜丸1次6克,小蜜丸1次9克,蜜丸1次1丸。口服,每日3次。兒童酌減。
⑷杞菊地黃丸:藥物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功能與主治:滋腎養肝。用于肝腎陰虧,眩暈耳鳴、羞明畏光、迎風流淚、視物昏花。適用于證屬肝腎陰虛的初期及中期老年性白內障。用法用量:口服,濃縮丸每次8丸,每日3次。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9克,每日2次。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⑸補中益氣丸:藥物組成:炙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炒)、當歸、升麻、柴胡、陳皮。輔料為生姜、大棗。具有益氣健脾,補中益氣功效。適用于證屬脾氣虛弱的初期及中期老年性白內障。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每次9克,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⑹十五味蘿蒂明目丸:藥物組成:蘿蒂、寒水石(奶制)、鐵屑(制)、金錢白花蛇、綠絨蒿、藏茴香、石灰華、甘草、紅花、渣馴膏、訶子、余甘子(去核)等15味。功能與主治:清肝,明目。用于早期白內障、結膜炎等眼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丸,每日3次。早晨服。一個療程服用2個月。
⑺復方石斛片:藥物組成:人參10.4g、羚羊角7.8g、五味子10.4g、枸杞子15.6g、川芎7.28g、山藥10.4g、地黃31.2g、當歸(酒浸)10.4g、水牛角濃縮粉20.8g、黃芩10.4g、梔子7.28g、防風10.4g、石斛15.6g 、枳殼(炒)、麥冬、杜仲(去粗皮鹽水炒)、決明子、甘草、天冬、牛膝、菟絲子、熟地黃、茯苓(去皮)、苦杏仁、蒺藜(鹽水炒)、菊花、青葙子、知母等。功能與主治:滋養肝腎,益氣明目,用于昏眇內障,視力減退,瞳神散大及圓翳內障(編者注:老年性白內障),云霧移睛之視物昏朦,迎風流淚等癥。用法用量:口服或淡鹽湯送服,一次4~6片,每日3次。
⑻金花明目丸:藥物組成:熟地黃,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黃芪,黨參,決明子,黃精,金蕎麥,山楂,升麻等十七味。功能與主治:補肝,益腎,明目。用于老年性白內障早,中期屬肝腎不足,陰血氣虛證,癥見視物模糊,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g,每日3次,飯后服用。一個月為一療程,連續服用三個療程。
以上8種中藥丸,都能治療白內障,但按中醫辨證論治,每種藥物適用癥還是有所區別,建議找中醫眼科醫生看后再決定選項擇哪種藥物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