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閱讀!
第一個箭頭。米及其制品,食用量增長明顯。這跟袁隆平教授的雜糧水稻,全國普及種植提高了大米產量有關。這說明我們的能量攝入量在增加,能量過剩的問題,會相對突出。
第二個箭頭。其他谷類適量大幅下降。其他谷類,也就是常說的粗雜糧。粗雜糧的口味,比不上精米白面,總能量比值也更低,但營養素密度其實更高。精米白面與粗雜糧相比,缺乏B族維生素和纖維素,這會導致能量代謝困難,身體代謝廢物增加。
第三個箭頭。薯類食用量顯著下降。薯類食物,一般包括紅薯、甘薯、木薯、紫薯、馬鈴薯、山藥等。這類食物有很好的纖維素和礦物質,并且活性物質含量也不錯。薯類食物吃得過少,可能是腸癌高發的一個線索。
第四個箭頭。豆制品食用量顯著上升。豆制品與新鮮豆類相比,抗營養因素大幅減少,如蛋白酶抑制劑、紅細胞凝集素、脂肪氧化酶和植酸都被破壞,可提高營養的吸收率。但豆制品的加工,一方面導致纖維素含量下降,另一方面帶來不少安全隱患,不法商販用吊白塊、甲醛等對豆制品漂白。
第五個箭頭。深色蔬菜食用量先升后降。深色蔬菜里,除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外,還有一個重要營養,就是活性物質,如花青素。這些植物活性物質,對身體很友好,可抗氧化,保健抗衰防癌。
第六個箭頭。淺色蔬菜食用量,也在下降。結合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條,已經完全可以肯定,現在人的纖維素和礦物質的攝入量,較以前顯著下降。這為腸胃疾病,埋下了安全隱患。
第七個箭頭。畜禽類食用量顯著上升。這意味著我們的蛋白質、脂肪攝入量,可能會超標。這是癌癥、脂肪肝、心血管病發病率,近年來不斷上升的重要線索。
第八個箭頭。奶及其制品食用量總體在上升,城市人口食用量增幅較大,農村增幅較小。城市和農村的奶食用量,均遠未到達發達國家的食用標準。
第九個箭頭。蛋及其制品食用量總體上升,數量相當于每人每2天1個雞蛋,這個量基本合理,但卻給禽蛋市場帶來了增長壓力,埋伏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第十個箭頭。植物油食用量顯著上升。如果脂溶性維生素的攝入量,沒有相應增長,那么血管類疾病的發病風險,將會隨之上升。尤其是維生素E的攝入量如果下降,動脈硬化、冠心病等風險,會大幅攀升。
下面這個寶塔,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旗下的,中國營養學會根據中國人的體質特點和飲食習慣,制定出來的寶塔飲食指南。寶塔共分五層,大家可以一層一層的對照,看哪些是你沒有做到的。
一個小小的飲食習慣的改變,就可以為健康做出大貢獻。飲食習慣,雖然包含營養、美味和情懷三要素,但是就健康角度而言,人吃食物,就是身體要吃營養和能量,只要你科學飲食,均衡營養,你的全科疾病發病率,都會顯著下降。
(原創:身體自愈研究者,百家號或微信內搜索“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