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酗酒、學歷不高,是家庭暴力的元兇嗎?那在沒有金錢、沒有文憑,甚至沒有酒精的原始社會,家暴還存在嗎?
北京時間8月6日,一篇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上的研究深入玻利維亞的土著族群,揭示了家庭暴力背后其實存在一種有利于男性繁殖后代的進化論機制。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全世界起碼有三分之一的婦女在親密關系中遭受過暴力。主流觀點認為,貧困、教育水平低、婦女權益保障弱和男權文化等社會因素,以及酗酒、吸毒、心理失調等個人因素,都會直接導致親密關系暴力和家庭暴力。
但法國圖盧茲高等研究所的Jonathan Stieglitz認為,這些都只是特殊的環境誘因,沒有回答“為什么”的根本原因。為什么,一個貧窮、教育水平低的父權社會就會促使一個人對他的親密伴侶揮拳相向?站在進化論的角度,他開始思考:親密關系暴力能從自然選擇中留存下來,是否因為它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繁殖成功率?
已有的生態行為學和進化生物學十分關注因生育投資程度不同而引發的兩性沖突。通常來講,雄性因生育成本較小,血統不確定性較大,天然傾向于進行更多的交配和生育,因而也會出現強迫雌性的行為。這種“性別間強迫假說”,是否與人類社會的親密關系暴力有關?
Stieglitz選擇的調查群體是生活在南美玻利維亞東北部熱帶森林和草原的提斯曼人(Tsimané)。他們靠自給農業、采集和捕獵過活,以長壽聞名??梢哉f,這個土著群體天然控制住了家暴的許多現代社會經濟因素,是一個研究家暴終極解釋的獨特樣本。
提斯曼人并無男權或父權統治的歷史,兩性婚配表現為強烈的互相依存。此外,提斯曼人幾乎沒有經歷過暴力歷史。
至此,絕大多數主流的親密關系暴力直接因素被排除,然而,還是有85%的提斯曼婦女遭受過至少一次“丈夫蓄意的物理傷害”。研究團隊一對一面談了105名提斯曼婦女,她們逐年回憶了自己的婚姻史和生育史。研究者會記錄每一年面談的婦女是否遭受了親密關系暴力,并記錄暴力發生后的一年內該婦女是否生育。
并且,研究者會記錄夫妻雙方是否在童年經歷過暴力事件,評估丈夫對性別間控制和性別內暴力的態度。性別間控制指的是嚴格地區別兩性角色,堅持男性主導地位;性別內暴力指的是認可以暴力的方式解決與其他男性的糾紛,爭取地位。
結果顯示,親密關系暴力和生育率顯著相關。經歷過暴力的提斯曼婦女平均生育數更高。
其次,絕大部分提斯曼婦女都遭受過至少一次家庭暴力,而無家暴記錄的時間段大多出現在婚后第一年。這暗示著暴力威脅可能有效地操控婦女在婚姻內的性行為及其他行為,從而對生育率產生長期的影響。
最后,一部分提斯曼婦女經歷過不止一次婚姻,而只有在經歷家庭暴力的婚姻中才會出現生育率增加,無暴力的婚姻則不會。
Stieglitz團隊沒有發現童年陰影、文化水平和丈夫對同性暴力的態度會影響親密關系暴力,但發現丈夫的性別間控制傾向與親密關系暴力相關。Stieglitz解釋道,性別間控制和家庭暴力共同構成了一種進化論上的適應策略,幫助男性在婚姻中提高繁殖后代的成功率。
加利福利亞州立大學人類學系的Elizabeth G. Pillsworth在同期發表的評論文章中指出,該論文并未評估酗酒、吸毒和社會經濟壓力的影響。但從論文使用的進化論根基分析,酗酒和吸毒可能只會導致非策略性的暴力,而社會經濟壓力卻很可能喚起這種進化論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為一種罪行找到進化論解釋并非是為了洗白這種行為,而是幫助社會更好地理解親密關系暴力的產生機制,從而更好地預防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