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了解一下,
“壽星”這個詞怎么來的?
我們經(jīng)常尊稱年紀(jì)很大的老人為“老壽星”,或者去參加朋友的生日宴會,我們都是說“壽星生日快樂”。不過許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壽星”這個詞是怎么來的... ...
其實,“壽星”最初是“星”的名字,至于其具體所指,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壽星”是指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即角、亢二宿,如《爾雅·釋天》云:“壽星,角、亢也。”因其列眾星之長,所以主長壽,如郭璞《爾雅·釋天》注曰:(壽星)“數(shù)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
另一說,“壽星”為西宮的南極老人星(又名老人星、南極老人,西名Canopus,即“船底座α星”,為全天第二亮星)。“南極老人星”最初為掌國運興衰、國命長短的神靈,后來才被引申為主人壽長短的神靈。
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所撰《史記》、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所撰《漢書》中均有記載:“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
唐人司馬貞在《<史記·封禪書>索隱》中亦云:“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也。”史記·封禪書>
而唐人張守節(jié)則認(rèn)為老人星既主國家命運,也就能主君王之壽命長短。他說:“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東南),一曰南極,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yīng)。見,國命長,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不見,人主憂也。”
再后來,老人星的職司進(jìn)一步擴大,由專司君王壽命擴大到掌管天下人壽命,壽星也逐漸變?yōu)橐晃蝗巳顺绨莸氖浪咨耢`。
“老人星”
“壽星”和秋分有什么關(guān)系?
在古代,秋分有“祭月”的傳統(tǒng),還有接“南極星”的傳統(tǒng)。我國在北半球,“南極星”一年之內(nèi)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看到。“南極星”即“老人星”,古時把此星的出現(xiàn)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歷代皇帝會在秋分這日早晨,率領(lǐng)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吉星。
老人星在中國古人眼里永遠(yuǎn)是一顆吉星。星占家認(rèn)為,老人星的出現(xiàn)是天下太平的征兆,見到了這顆星,將國泰民安,所以詩人有“海內(nèi)逢康日,天邊見壽星”的句子。壽星即老人星,因主長壽,故又叫壽星,在民間他的形象都是肉頭高腦門,拄著彎頭長拐杖,手中捧著一個大壽桃。
民間奉祀“壽星”的活動始于周朝,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曾專門在長安附近杜縣建壽星祠,供奉”南極老人星“。東漢時,壽星之祭被列入國家祀典,如南朝范曄、司馬彪等所撰的《后漢書·禮儀志》載:“是月(仲秋之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
到了唐朝,人們將角、亢與南極老人星都當(dāng)作”壽星“,并設(shè)壇合祭,兩種壽星崇拜遂合而為一。如唐杜佑(字君卿)撰的《通典·禮四》云:“大唐開元二十四年七月(乙巳),敕宜令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
宋元時,壽星之祭仍是重要的官方祀典之一,如《宋史·志第五十六·禮六·吉禮六》載:“元豐中,禮文所言:時令秋分,享壽星于南郊。熙寧祀儀:于壇上設(shè)壽星一位,南向。” 到明初,壽星之祠祀被廢,變?yōu)楦骷腋鲬艄┓顗凵瘛?/span>
“壽星”一詞的發(fā)展,
由最初的星名到神仙名、高壽者... ...
在唐朝時,壽星還仍然是星名。
唐朝詩人趙蕃在其《老人星》一詩中即云:”大史占南極,秋分見壽星。增輝延寶歷,發(fā)曜起祥經(jīng)。”
李頻在其《府試?yán)先诵且姟芬辉娭幸嘣唬骸傲枷鰬敉?極目向青冥。海內(nèi)逢康日,天邊見壽星。臨空遙的的,竟曉獨熒熒。” 大詩人杜甫在其《覃山人隱居》一詩中、李白在其《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一詩中亦分別有句云:“南極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誰勒銘”、“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 。
而到了宋朝時,“壽星”一詞已有星名、神仙名、高壽者代稱三種語義。
如身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北宋詞人晁無咎在其《壽星明》一詞中所提及的“壽星”、“老人星”即為星名:“玉宇風(fēng)來,銀河云斂,天外老人星現(xiàn)”;而他在其《醉蓬萊》一詞中所言及的“壽星”則明顯地是指壽星神了:“紫府真仙,暫滴居塵世。慕道高情,照人清骨,是壽星標(biāo)致。”
而在宋人王之望的詞《減字木蘭花(恭人生日)》中,“壽星”一詞已帶有鮮明的賀人高壽的意味:“滿堂兒女,婦捧金杯孫屢舞。白發(fā)卿卿,與爾尊前作壽星。”
壽星的形象
現(xiàn)在人們在一些傳統(tǒng)小說、戲曲、傳奇、壁畫及民間美術(shù)作品(如年畫《壽星圖》)中所看到的壽星形象一般為一位白發(fā)長須、慈眉善目、額部隆起、一手拄著龍頭杖、一手托著個大壽桃的老翁。
其實,壽星最初是不拄拐杖的。壽星之所以會拄龍頭杖是因為在東漢時,每到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者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由于當(dāng)時祭祀壽星與敬老授杖活動結(jié)合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壽星也就“入鄉(xiāng)隨俗”、拄上龍頭拐杖了。
南宋時的壽星形象已是“扶杖立”、“杖過于人之首,且詰曲有奇相”。明朝時,壽星頭長身短的形象特征逐漸突出,如明人吳承恩在《西游記》一書中所描繪的壽星形象即為“手捧靈芝飛藹繡,長頭大耳短身軀。”
近代以來,壽星的形象變得更具喜慶色彩、更受百姓喜愛。尤其是他那又長又大、特別突出的額頭(民間稱之為“壽星頭”),更是極具特色。
關(guān)于壽星的“壽星頭”,還有這樣一則民間傳說:傳說壽星母親懷壽星九年,尚不能分娩,十分著急,就問肚子中的孩子:“兒啊,你為什么還不出來?”沒想到,尚在母親腹中的壽星竟然回答說:“如果家門口的石獅雙眼流血了,我就出生。”隔壁的屠夫聽到這話,就急忙用豬血涂在石獅雙眼中。然后,壽星的母親見了,誤以為石獅的雙眼真地流血了,就告訴肚中的兒子:“門口的石獅雙眼已經(jīng)流血了,你快出來吧。”壽星聞言急忙從他母親腋下鉆了出來。可是因為年份未足,壽星出來后頭就變得長而隆起了。
壽星的故事多見于民間故事及傳統(tǒng)戲曲、古典小說之中。如在《白蛇傳·鼓子曲<盜靈芝>》中就有這樣一位頗具同情心的老人。白蛇娘子飲雄黃酒而現(xiàn)出原形,嚇?biāo)懒嗽S仙。為救許仙,白蛇上昆侖山偷靈芝草。盜得靈芝下山途中被“白鶴童子攔住路,二人山下排戰(zhàn)端。南極仙翁也來到:‘白蛇女為何盜仙丹?’白蛇女雙膝扎跪苦哀憐:‘尊一聲壽翁南極仙翁……’”壽星了解到白蛇的遭遇,非常同情,就把靈芝贈給了白蛇。最后,白蛇用這靈芝救活了許仙。從此以后,壽星善良的性格特征隨著《白蛇傳》的廣為流傳而為世人知曉。盜靈芝>
其實,南極仙翁是道教中的另一位神仙,與壽星、南極老人星完全是兩回事。但由于“仙翁”兩字聽起來要比“老人”華貴氣派許多,和壽星的身份更相稱,于是人們在賀人高壽時多稱其為“南極仙翁”,很少有人提及(南極)老人星了。
但在唐宋時,情況卻恰恰相反,如宋人周必成的《二老堂詩話》中即有這樣的記載:余家有米元章書‘長壽庵’三字,后題兩句:‘人是西方無量佛,壽如南極老人星。’”時至現(xiàn)代,“壽星”、“老壽星”、“壽星老兒”等詞已成為人們對高壽者的敬稱,知道其原本為星之名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
尋找心中的玉!
《福多壽高》
材質(zhì):保山/柿子+粉冰
重量:20克
尺寸:35×30.6×19.8 mm
作品簡述:作者將南紅原料的俏色特點經(jīng)過用心巧妙的設(shè)計,創(chuàng)作出這件生動的作品。正面是面容慈祥的老壽星,穿著紅色喜慶的衣裝,精神煥發(fā),充滿活力,開心的他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線。再看他手上捧著的這個泛著紅暈的大壽桃,你看了是不是也忍不住想咬一口呢?反面是老壽星的坐騎仙鹿,模樣乖巧可人.. ...哈哈,好一幅喜慶祥和的場景。
點擊看南紅壽星大圖
以上文字源于網(wǎng)絡(luò),由自然貞寶整理編輯。
南紅作品為自然貞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