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創作者 | 符函
“全力以赴讓自己幸福”已經浸入了很多人的觀念里。
我遠在東北老家的一個老同學,人美聲甜,人稱“女版田伯光”,勵志要把我市各大高中校草通通交往一遍。結果畢業十年,她卻成了同學里最恐婚的一個。她朋友圈只有一條說說: “不提結婚,咱們還是好朋友。” 我不知道是什么讓她對婚姻如此恐懼,然而恐婚的人,遠不止她一個。
最近,#我國結婚率創近10年新低#上了微博熱搜。
根據民政部數據:2018年全國結婚率創了10年以來的新低,只有7.2‰,而且經濟越發達地區的結婚率越低,最低的上海只有4.4‰,浙江5.9‰為倒數第二。
人們為什么結婚越來越晚了?
實際上這是某種“無奈”。根據2016年的一項調查,絕大部分人的理想結婚年齡都在30歲以下。
晚婚并非不婚,而只是出于對婚姻無奈的恐懼。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相隔八年兩次調查“恐婚”現象。
2008年,受訪者中有22.3%的人認為自己有“恐婚”傾向;
2016年,這個數據上升到61.2%,而且8%的受訪者坦言這一傾向“非常嚴重”。
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一場婚姻的產物。為什么反過來開始害怕婚姻?我們在害怕什么呢?
《Lens》雜志寫過一位女生,她說,有一天男朋友突然問她以后想不想結婚。
她的回答很直接:不想。
男朋友為此“當場松了一口氣”。捅破窗戶紙,兩個人都如釋重負。
那些要結婚的人也會恐婚。
江女士在婚前籌備時,感到恐懼,也因此而暴躁。
在民政局領證的那天,她的恐懼達到了頂點,當場放聲大哭,嚇壞了丈夫和身邊的人。
結婚意味著生活狀態的巨大改變,而經濟方面首當其沖——結婚是需要高昂成本的。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經濟越好的地方反而結婚率越低,很多人因此想不通——不是都說窮才結不起婚嘛?怎么反而是有錢的地方率先不結了?
一名浙江男生在上海工作,月薪1萬,為了結婚準備買房。賣了老家一套房,加上家里積蓄,湊了首付400萬。
妻子家出剩下的裝修、婚禮的錢;加上連著小區的車庫,50萬一個。
婚禮是五星級酒店35桌,加上婚慶、婚車、婚紗、攝影攝像等,一共花了45萬。
接下來輪到花男生工作幾年的積蓄。蜜月旅行花了6萬,定制首飾花了6萬。
結婚算了一筆總賬,花了接近520萬,把兩家人家底都快掏空了。
另外一名在上海工作的女生,月薪2萬,但是選擇了裸婚。
她的男朋友來自四線小城市,沒錢買房,兩人不顧父母反對,各自拿出10萬存款,辦了一場特別簡單的婚禮,為此和父母幾乎鬧翻。
婚后5年,上海房價已經翻了一倍,更談不上買房了。
讓她大受刺激的是閨蜜結婚——閨蜜的老公,上海有套房,婚禮辦得風風光光,在外灘的豪華酒店辦了30桌,一桌一萬三。婚紗照就花了5萬,蜜月去澳洲10萬,還有各種裝修、家電。
她發現,原本和自己生活水平差不多的閨蜜,因為結了一場婚就把她遠遠甩在后面。
人們以為在大城市的都是有錢人,但實際情況是,大城市的人們面臨著高昂的結婚成本,這才是結婚率低的原因。
學術研究也佐證了這一點。中山大學的王櫻潔、潘彥霖搜集數據后發現:中國青年結婚年齡的推遲,和結婚成本的升高有很大的關系,而且高成本對城市的影響比農村還要大。
這也是讓許多年輕人恐懼婚姻的原因:結一場婚,搞得像是軍備競賽,可是自己又不是錢花不完的超級大國。
結婚的成本除了顯性的大量花錢,還有更隱性的、難以度量的方面——日后的生活,要從“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轉變到經濟上的相互扶持、負責。
過日子的計算方式完全不同了,這讓許多人感到茫然無措。
于是有人指責:這還不是因為想逃避擔負養家糊口的責任嘛?
事實真是如此嗎?
今年31歲的小陳,985本科、英國名牌大學碩士畢業,畢業后在上海工作,收入自不必說,還有上海戶口。
怎么看小陳都是婚戀市場上的搶手貨,但他偏偏談了幾段戀愛都沒有結婚。
有一任女朋友都到談婚論嫁的程度了,可是小陳每次談到結婚,還是顧左右而言他。
傻子都看得出來小陳的猶豫和逃避,所以幾段戀愛都沒有“修成正果”。
小陳并不是不想結婚,只是每次總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
他在單親家庭長大,八歲那年父母離婚。作為孩子,他早就對婚姻失敗的苦果有切身體會。
他總覺得,自己一旦結婚生子,就一定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包括充足的物質,和永遠恩愛、不會離婚的父母。
所以,他的房子還不夠好、車子還不夠好、收入還不夠高,眼前這個女朋友也沒有好到自己覺得無論如何都不會離婚的地步。
“我不能讓孩子重復過我這樣的生活了。”小陳總是這樣說。
他的恐婚并不是因為不負責任,反而是由于太過負責。
有很多人總是指責恐婚的人:你們不愿結婚是不負責任,是在逃避該承擔的義務,是不成熟。
這種指責往往并不成立:恐婚的人,其實恐懼的是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負責,這恰恰證明了他們對“負責”的要求太過完美,太過害怕失敗。根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數據,恐婚者中有61.7%的認為離婚率高、失敗婚姻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恐婚”主因;46.3%的受訪者坦言沒有做好承擔婚后責任的心理準備。
《Lens》雜志采訪的一位恐婚者說:
自己不愿結婚,是因為發現身邊有許多人對婚姻并不忠誠。“先是大學同學,兒女雙全,老公忙于事業,于是她有了新的感情寄托;身邊已婚的朋友也給過我一些暗示;前段時間,連家里的親戚,快五十歲的長輩,也劈了腿……”
這讓她不禁想:要是我結婚了,會不會也出軌?
這種自己會不負責任的可能性在折磨著她。
許多催婚的長輩在指責年輕人不結婚時,總是認為:兩個人門當戶對就好了,婚姻里總會有很多不愉快、不合適,忍一忍就過去了。
“人生到了什么階段就該做什么事,這是自然規律,不能違背。”他們總是這樣說。
雖然在十幾歲就結婚的古人看來,20多歲結婚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可見結婚年齡并沒有什么永恒的規律,只是一種社會習慣。
看看公園相親角為兒女相親的父母們,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一位阿姨在“拍賣”自己的兒子,“一元起拍”。雖然兒子名校畢業,還是年薪百萬的高級程序員,但因為對另一半也有要求,遭到了親媽的無情打擊:“太虛榮,好姑娘憑什么看上你?認清自己找個差不多的趕緊結婚吧。”
于是用“一元起拍”想讓自己兒子認識到,自己到底值幾斤幾兩。
另一位大爺則把女兒學歷從博士改為碩士,就怕別人看不上“女博士”。
按時結婚比跟誰結婚似乎更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看,結婚率低只是因為人們“晚婚”,而不是“不婚”。也就是說,恐婚歸恐婚,大部分人恐了幾年還是會找個人踏入婚姻殿堂。
至于是找到了真愛還是迫于壓力?讓我們看看數據。
2014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人的婚姻穩定度和結婚年齡呈現倒“U”字型——以26歲為界,26歲以前的越晚結婚越穩定,26歲以后則越晚結婚越容易破裂。
也就是說,晚婚的人并沒有等來自己的真愛,反而更容易“將就”,因為焦慮、急迫,匆匆締造了不那么合適、不那么快樂的婚姻。
在催婚的長輩看來,不愿意結婚的年輕人是“不負責任”的,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想要找到一個值得愛一輩子、為其負責一輩子的人。
不愿輕率踏入婚姻的人并非不負責任。“湊合著過吧”才是。
紐約的老牌雜志The Cut有開放給讀者的心理咨詢欄目,有一名讀者寫信詢問咨詢師:
“我已經32歲了,但還是怕結婚怕得要死,怎么辦?”
她在來信上列舉了結婚的種種不幸——她身邊已婚的朋友都不開心、長期和一個人做愛會厭倦、離婚很麻煩……
但咨詢師在回信中一針見血:你關于婚姻的壞處都只是流行的說辭而已,并不是你真正恐懼的所在。
她真正恐懼的東西,體現在來信末尾的一句話:“我覺得應該先愛自己。只要先愛上自己,才能夠愛別人;別人說你不夠漂亮了、厭倦了不再愛你了時,你才不會收到打擊。”
咨詢師寫道:“你覺得你自己不夠愛自己,因此不適合結婚。其實這是一種借口——你只是不愿意承認,其實不夠美好的不是你,而是婚姻本身。
你覺得只要你足夠好了,婚姻就應該是完美的、不會出問題的,但婚姻并非如此。”
咨詢師說,人們的恐婚,實際上是由于對婚姻太過樂觀了——認為有某種完美的婚姻,所以害怕自己得不到。
如果承認“完美婚姻”并不存在呢?
心理學家Eli J. Finkel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佐證了這種說法。
文章提出,當代婚姻已經陷入了“贏家通吃或者滿盤皆輸”局面(All-or-NothingMarriage)。
也就是說,對婚姻滿意的人和不滿的人,都是“空前的”——滿意的人空前地滿意,不滿的人空前地不滿。
問題在于,我們受了這些滿意和不滿的影響,覺得自己的婚姻要么應該甜得前無古人,要么就會跌入谷底,把自己的生活拉入深淵。
這就是前面說到的恐婚的困境:對美好婚姻的收益、對不幸婚姻的代價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卻忘了:幸不幸福,更大程度上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
恐婚最大的問題不是“婚”,而是“恐”。
恐懼的是,如果自己遇到的不是完美婚姻,那該怎么辦?好像整個人生就因為婚姻的不幸而崩潰瓦解。
正如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心理暗示”:婚姻中日常出現的摩擦、沖突,對于不恐婚的人來說再正常不過,但對于恐婚的人來說,就都變成“不幸婚姻”的證據。
恐婚的“恐”有時候才是婚姻里面埋下的地雷。
實際上,無論單身還是結婚,對待自己的未來都不應該有恐懼。
美國心理學家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一書里也提出,單身生活有諸多優越之處。有人提出“單身力”的說法,認為人應該有能力過好單身的生活,一個人也能幸福。
和“單身力”一樣重要,也應該有一種“結婚力”——遇到合適的人的時候,能夠勇敢地改變生活狀態,追求兩個人的幸福,同時又不丟失人格獨立。
歸根結底,無論“單身力”還是“結婚力”都是要求心靈力量的強大,可以擺脫恐懼,擺脫對一個固定的人、一種固定的生活的依賴。
結婚有結婚的幸福,不結婚有不結婚的幸福。無論選擇哪種生活狀態,都請不要懷疑、恐懼。
如果你斷定自己不需要婚姻,那面對別人吹噓婚姻的好處時一笑置之就好,請堅信自己不是“單身狗”,而是更高級的生活形態;
如果你希望找到一個人陪伴一生,那就對婚姻的不完美之處做好心理準備,并且相信自己的真命天子,一定會到來。
最后,我們還想問你一句扎心的話:
對那個你明明愛了卻無法走進婚姻的人,有什么來不及說的、也沒可能說出來的話嗎?
請留言告訴我們,
這一次,我們替你勇敢。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