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黃帝內經》記載,五臟與五音相通,音樂療法在中國古代就已有之。所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下面粗略介紹一下,五音對五臟的調理之道。
春主肝,屬木。肝在五音為角,在味為酸,在志為怒。養肝的音樂主要有《大胡笳》,最佳的聆聽時間是晚上八點到十點,《大胡笳》以角音為主,聽之能調養體內的木氣,使得木氣順暢,從而達到養肝的效果。
夏主心,屬火。心在五音為徵,在味為苦,在志為喜,過度的悲傷以及過度的高興,其實對心臟都不好。養心最適合的音樂是《紫竹調》。《紫竹調》以徵音與羽音為主,徵音屬火,羽音屬水,水火相調和,能調節心火。加之節奏與心跳節奏相類,在晚上九點至十一點聆聽為最佳。
脾主中央,在音為宮。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故而思慮太過,必定傷脾。調節脾的樂曲是琵琶傳統曲目《十面埋伏》。這首曲子表現了楚漢之爭里西楚霸王從四面楚歌到最后烏江自刎的歷史場景,將那種緊張的戰爭場面,以及霸王的糾結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秋主肺,在味為辛,在音為商,在志為憂。故而憂傷過度,會引起肺的不適。養肺最適宜聽琵琶曲《陽春白雪》,這首曲子以商音為主,曲風清脆,多聽可以梳理肺氣。
冬主腎,在音為羽,在味為咸,在志為恐。養腎最適宜的樂曲是古曲《梅花三弄》。《梅花三弄》為古琴名曲,洞簫版亦有如天籟,以羽調為主,所謂“以最輕之音,寫最清之物”。最佳聆聽時間為早上七點至十一點,此時大地陽氣回升,體內腎氣亦受外界感召開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