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蘇聯對外逐漸開放。各種以前深藏鐵幕之后的蘇聯內情慢慢被人們所了解。
人們在電視上看到,冰天雪地里,為了買到面包,蘇聯老百姓連夜排隊。商店的貨架上空空如也,即使是黑市里,人們生活所需的必用品數量也很少。
這是為什么?蘇聯經濟究竟是出了什么問題?那個號稱世界超級大國的蘇聯,那個GDP統計數字大得嚇人的蘇聯,竟會是如此慘景?
1、特殊的經濟統計制度。老一代學經濟的,都知道蘇聯的經濟統計制度與西方是完全不同。它遵照的是人人熟知的“價值決定價格”。因此,蘇聯的經濟統計,不是按市場價來計算,而是按生產價來計算。蘇聯經濟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市場上毫無競爭力“產品”,沒人會買它們,它們生產出來就呆在倉庫里。一輛蘇聯產小汽車,按蘇聯特殊的會計制度,它的價值大于一輛日本生產的小汽車,但是真正的市場,即使它的售價只有日本產小汽車的三分之一,仍沒有人會愿意買。
2、大量資源由國家統一分配投入軍事重工業。按土地計算,蘇聯是全球第一大國,它是世界兩極之一,是一個陣營的領袖。為了維持這樣的地位,維持這樣的尊嚴,蘇聯將本國大量的資源投入到軍事重工業。以便和西方對陣。但是,從根本上而言,相較于西方,它的經濟效率低下,科技水平落后。那么在與西方的較量中,它只能選擇對軍事重工業的資源投入比率,用投入換產出。這極大的壓縮了民用輕工業、食品業的發展,到了最后,便出現了普遍性的民用產品緊缺。“排隊經濟”、“短缺經濟”成了蘇聯民用品經濟發展現狀的代名詞。
3、統計造假。蘇聯內部的官員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各級官員浮夸成風。經濟數據造假成了全蘇聯普遍的風氣。即使在烏克蘭這個號稱“歐洲的面包籃子”也出現食品短缺時,經濟數據卻仍是一片大好。蘇聯解體后,迷惑不解的西方經濟學家到蘇聯實地調查,僅帳面抽樣調查就發現有高達百分之五十的數據造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