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食品安全問題忽然變得突出起來。好幾起聳人聽聞的事例被媒體揭露。負面影響甚至波及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為此感到憂心忡忡。要求政府強化食品市場管理的輿論呼聲越來越高。市場準入、事先檢驗、突擊檢查等等行政手段開始被人越來越頻繁地提及。看來,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在解決食品安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重大漏洞。所謂市場體系的局限性已經暴露無疑。政府出面實施強制似乎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
那么,在解決食品安全這個問題上,自發的市場體制是不是必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呢?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制手段,自發的市場是不是不可能令人滿意地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先來看看現有的市場解決手段有哪些。
首先自然就是競爭。相對于生產者,消費者永遠知識不足,經驗不足。因此,不能指望著消費者去直接監督生產者是否誠實可信。消費者沒有那樣的時間、精力和知識。如果一定要依靠消費者自己的直接監督,那么,過高的交易費用就會使大規模的食品市場不能在現實中出現。由于交易費用過高而導致市場交易不能出現的例子并不少見。比如曾經興盛一時的“點子公司”,就因為無法解決信任問題而沒有繼續發展。
現實是存在著大規模的食品交易市場。也就是說,雖然消費者滿心疑竇,但他們還是不斷地在市場中購買各種食品。可見,信任問題還沒有嚴重到足以破壞市場交易的程度。消費者所能依靠的,就是生產者之間的彼此競爭。對于生產者來說,要想在競爭中取勝,他們就要競相取悅消費者。生產者會主動展示自己產品的優點,或明或暗地指出對手產品的不足之處,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消費者解決了時間、精力和知識不足的問題。
除了直接的競爭手段外,商標品牌也是市場逐漸發展出來的解決消費者信任問題的一種手段。一個商人,給自己的商品確定一個商標。如果他長期努力地誠實經營,向市場提供優質商品,這個商標就會被消費者所記住,并成為優質商品的代名詞。
當商標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以后,商人以往的所有努力就相當于他向消費者交付的抵押品。一旦他不誠實守信,消費者就不再信任這個品牌,也就是出現“倒牌子”,那么,他過去的所有努力就會付之東流。這種情況等于是他交付的抵押品因為他的失信而被“沒收”了。
于是,在商標制度下,越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人,在擁有知名商標的情況下,就越會誠實守信。相比于他多年的努力和投入,在任何一個單筆生意中投機取巧都是不合算的。
應該說,商標品牌制度對于保證商品質量來說,是一種很有效的制度。但是,這種制度的問題在于,它具有相當的復雜性。要想使其充分發揮作用,需要一定時間的演化和積累,還需要許多基礎法律制度。
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系的時間還不夠長,還沒有能夠發育出足夠的經歷過市場檢驗的名牌產品。其次,從法律角度來說,商標侵權、偽造、仿冒的行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消費者還不能僅僅依靠商標就相信某種商品。同時,這種情況的存在也使得許多企業不愿意在建立商標聲譽上投入成本。食品市場上沒有商標、沒有品牌的商品大量存在。因此,在今天的中國市場中,盡管已經廣泛存在了商標品牌制度,但食品安全問題卻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
那么,除了競爭和商標品牌制度以外,自發的市場經濟體系還有沒有其他解決食品質量問題的手段呢?
有的。這要從企業的所有權結構,也就是企業歸誰所有說起。
一般來說,大多數市場中的企業都是歸投資人所有的,也就是出資建立企業的人擁有企業的所有權。由投資人或其指定的代理人管理企業。其他與企業有經濟關系的人,比如供貨商、勞動者、消費者,一般不擁有企業的所有權。
企業歸投資者所有,看起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誰出錢誰當老板嘛”。其實,這其中包含著更內在的規律。
企業要想在市場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始終嚴格遵守盡可能高產出和盡可能低成本的原則。這個原則同樣決定了企業應該歸誰所有。其實,無論是供貨商、勞動者、消費者,還是投資者,都可以擁有的企業所有權。但是,他們中的每一種人擁有企業所有權后,都會相應地產生兩個成本:企業內部管理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不同的所有者給企業帶來的這兩個成本的多少是不同的。于是,現實中,企業歸誰所有,也就是企業選擇哪一種所有權結構,所依據的原則就是,在既定的內部外部條件下,企業所有權結構務必要使兩個成本的總和最小。
左翼人士往往青睞勞動者所有的企業,認為這種集體所有權可以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利益。但是現實中,企業很少采用勞動者所有的形式。為什么呢?這并不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而是因為勞動者之間往往存在著高度的利益分化,由此造成了企業內部管理成本過高。如果企業由勞動者所有,許多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措施將無法施行。比如,如果為了技術革新而大量投資,技術員工可能會欣然接受,但從事簡單勞動的工人一般會堅決反對。相比于勞動者,投資者的利益則往往是高度一致的,集中在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這種情況下,企業歸投資者所有,更有利于企業的生存發展。
反過來說,如果勞動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那么,是可以形成勞動者所有制的,比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他們實行的“合伙制”其實就是具有相同資歷——也就是利益基本一致的勞動者共同成為企業的所有者。律師、會計師可能是最不像無產階級的人群,但他們偏偏采用左翼人士推薦給無產階級的企業所有權結構。原因無他,也是為了盡可能降低內部管理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
在中國目前的形勢下,對于食品生產企業來說,如何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市場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如果食品企業采用的是投資者所有的結構,那么,至少在目前,解決這個問題的成本就會居高不下。由一心賺錢的陌生人給自己生產食品,總是多少讓人感到有些不放心。這倒也是人之常情。完全可能的是,生產者為了增加利潤,進行些許的偷工減料,這并不會對產品質量造成明顯的問題,短期內對消費者的健康也沒什么影響,但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會在長時間后表現出來。
在其他國家的實踐中,市場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消費者直接成為企業的所有者,也就是建立起所謂的消費合作社。消費者如果對市場中的食品質量不放心,他們完全可以選擇組建自己的合作企業,購買或者租用土地、農業勞動力等各項生產資料,自己直接管理,或者雇用專業的經理人進行管理,生產出來的產品專供合作社的成員購買。這種合作社不以投資盈利為目標,而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由于企業直接屬于消費者,信任問題自然不復存在,也就是說,市場交易成本可以大大節省。
如果外部確實存在嚴重的信任問題,由于交易成本的優勢,在市場競爭中,這種消費者合作社完全可以戰勝投資者所有的企業。比如,由于農民需要嚴格控制種子質量的風險,于是,在不少農業發達的國家,農民自己組織的集體所有的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企業在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營農業原材料的消費者合作社銷售總額達到了260億美元。1992年,這種企業中的6家進入全美500強企業之列。在瑞典,消費合作社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8%。這種情況往往被左翼人士理解為反市場體制的勝利,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反市場,只不過是人們進行成本收益比較之后的自愿選擇,仍然符合市場經濟的核心特征——人們之間的自愿協作和交易。
與建立靈活多樣的企業機制相比,政府監管顯然效率要低得多,而成本要高得多。依靠市場機制是依靠人們的趨利避害來解決問題,而依靠政府監管,則政府官員的自利又會成為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所以,食品安全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要盡量依靠市場的自發演變。
可是,目前中國基本并不存在那種消費者所有企業。為什么會如此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種靈活的企業所有制要求土地、金融、勞動力等各項生產要素實現自由流動和自由配置,要求這些生產要素盡可能按照價格信號的指引分配。而這些,在目前的中國根本做不到。
于是,市場的自發演變就成為不可能。加強政府監管儼然成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唯一辦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預計,食品安全問題將成為一個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