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國共產黨
建黨97周年
金如槐先生幾十年來足跡遍布天臺大地,勝境覽勝,縱筆寫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終于繪就天臺山百景圖。詳觀圖景:山水宮寺,亭塔橋樹交相輝映,山有端莊之貌,水有靈氣之相,山有山魂,水有水魄。山山水水,情意洋溢。
《瓊臺雙闕》 金如槐
瓊臺雙闕
瓊臺雙闕,可謂天臺山歷史最久的勝景之一。
一峰拔地而起,四面凌空,為瓊臺。瓊臺西首有“馬鞍石”,如馬鞍擺放在兩塊一人多高的巨石上,歷經千年風霜雨雪而巍然不動。
馬鞍石東南有一根兩人多高奇巖,儼然矗天而立的“生命之父”。巖中有一石龕,面臨萬丈深淵,可并排坐兩人,曰“仙人座”。
東晉孫綽作《天臺山賦》,便有“雙闕云竦以夾路,瓊臺中天而懸居”之句。
明末山陰王季重思任評次臺山名勝為十五景,首推瓊臺雙闕,曰“文章胎骨清高,氣象華貴,萬玉剖而璧明,萬繡開而錦奪,昆侖嫡血,奴仆群山,仙或許知,人不能到,所謂瓊臺雙闕也,第一。”
按民國天臺許欽明所撰《天臺導游》:“自瓊臺轉南三里,兩山對峙,謂之雙闕。雙闕之下,中有一水,俗名百丈坑。雙闕兩巖壁立,如龍門之鑿,伊闕之開,天光云彩,共與徘徊,欲遂下谷,循溪以出,而巖骨崚嶒,非懸絙千尋,不能達至坑下。百丈坑在雙闕之中,澗壑泓深,中有龍潭。其水下流為靈溪,孫賦所謂'過靈溪而一濯’是也。坑無直徑,委屈雀躍而行,有崖窮取石,石窮取崖之勢。近經名勝管委會,修筑道路,自百丈橋一直至瓊臺,皆可振衣而上。仰觀俯察,彌見風景之佳。”
攝影:戴軍斌、盧鶴齡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