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印度第一位女性總理英迪拉死了,她被自己的兩名貼身警衛打死在政府辦公大樓前。英迪拉曾被稱為亞洲的“鐵娘子”,獨自一人掌控印度政壇十五年。
作為一名政客,英迪拉是一位十分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她曾一手策劃了東巴基斯坦獨立(后來的孟加拉國)的運動,打破了巴基斯坦從東西兩面夾擊印度的局面。她也曾下令對全國六百多萬名男性進行閹割手術,從而讓他們失去生育能力。
那么,英迪拉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一生呢?她又為何下令閹割600萬名印度男性?最終導致她被慘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英迪拉·甘地又名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尼赫魯,她出生于印度北方邦的一個宦官家族。英迪拉的爺爺是一名律師,曾經在英屬殖民地時期,攢下了大量的錢財,后來又加入了印度國民大會黨,成為了一名舉足輕重的人物,甚至擔任過黨內主席的職務。
英迪拉的父親名叫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是一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曾經和印度“圣雄”甘地聯手發動了印度獨立運動,并成為了印度的開國總理。對于出生在這樣家庭的英迪拉來說,從政好像是天生的命運一般,她沒有絲毫的抗拒。
讀書的時候,英迪拉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她曾因陪同母親出國看病中途退學,但是在兩年后,她仍能考上英國牛津大學,攻讀政治。歷史和人文學。
十九歲那年,英迪拉的母親去世,她主動承擔了母親的空缺,幫助照顧父親的衣食起居,從而接觸到了政治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迪拉回到了英屬殖民地(印度),她加入了父親所在的國大黨派,開啟宣傳印度獨立的運動。
四年以后,英迪拉和同在英國留學的菲羅茨相戀,兩人打算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是因為門第和信仰的不同,他們的婚姻在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首先,英迪拉是印度最高等級的婆羅門家庭,他父親尼赫魯已經在印度政壇嶄露頭角,而菲羅茨則是比較低下的吠舍家庭,他的父親只是一名普通的海軍軍官。
其次,英迪拉一家都是印度教信徒,而菲羅茨則是拜火教信徒,按照印度的傳統規矩,一旦英迪拉嫁給了一個低種姓丈夫,或者是異教徒丈夫的話,她就會失去所有的高種姓特權,甚至直接斷送了政治生涯。
在這種情況下,英迪拉的父親尼赫魯多次勸阻女兒,但是女兒英迪拉始終不愿改變心意,拗不過女兒的尼赫魯不得不出面發聲,宣布尊重女兒的決定,并允許兩人舉辦婚禮儀式。當然,尼赫魯也做好了萬全打算,他說服好友圣雄“甘地”,把甘地的姓氏賜福給女婿一家,進而幫助女兒和女婿名正言順的完成婚禮。
婚后不久,英迪拉便在自己的名字上冠以夫姓,從此被人成為英迪拉·甘地,進而在印度歷史上創造了一個著名的家族。
二戰結束后,英國的軍事實力急劇下降,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無法維持,為了保留一個體面的收場,英國提出著名的“蒙巴頓計劃”,打算把其麾下的殖民地劃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區,并在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分別獨立。
印度共和國獨立后,尼赫魯被選舉為國家第一任總理,而英迪拉趁機擔任起父親的秘書一職,這也是她踏足政壇的關鍵一步。
在尼赫魯執政時期,英迪拉多次隨同父親訪問他國,然后又參加了萬隆會議等諸多國際性會議,會見了許多國家的元首和知名人士,積攢了大量的外交經驗。
在此期間,英迪拉的黨內職務也一步步晉升,她先后擔任了國大黨中央委員、國大黨主席、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廣泛結交黨內成員,獲得了普遍的人員支持,進而為后面的競選總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1962年,印度第三屆政府大選儀式正式開始,英迪拉為國大黨四處奔走,支持她成為國家總理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是由于其父尼赫魯反對任人唯親,因此英迪拉還沒開始競選,便在黨內候選人這一關選擇退出。
同年,中國對印度的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英迪拉親自奔赴前線鼓舞士氣,雖然印軍一敗再敗,但是憑借著“敢為人先”的行為,英迪拉還是獲得了大量的民心和聲望,并被印度政府委任為新一任的國防委員會委員。
兩年以后,英迪拉的父親尼赫魯去世,阻擋她成為總理的最后一道屏障也隨之消失。彼時,國大黨四分五裂,黨內各派勢力斗爭不斷,英迪拉趁機訪問蘇聯,贏得了蘇聯新一任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支持。
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時,英迪拉選擇前往最危險的克什米爾首府度假,當時,巴基斯坦軍隊正在克什米爾附近集結,許多人都勸英迪拉離開那里,但是英迪拉卻堅持己見,公開發表了一場和平宣言,打消了國家民眾的疑慮。
同時,也是因為有著這番行為,英迪拉也被普通民眾稱為:“一群婦人內閣中唯一的男子漢”。
1966年1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剛簽訂了《塔什干宣言》,結束了長期的戰爭對峙行為,結果印度總理卻突然去世,印度國內為了繼任者的事情亂成一片,而英迪拉趁機站了出來,成為了國大黨的總理候選人。
兩個星期后,英迪拉依靠著多年的政治聲望,輕松戰勝了競爭對手德賽,以355票的成績當選印度首位女性總理。
上任之初,英迪拉便展現出成熟的一面,她的經驗和積累是許多執政者都不曾擁有的,在執政的第一年里,她的政績便十分突出,這也讓國大黨內部對她增加了很多信任。
當然,單有征集還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在穩定國家內部環境上,英迪拉還把目光放到了老對手巴基斯坦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東巴政黨提出:如果西巴政府不愿讓出權力,那么就請允許東巴基斯坦地區進行獨立。
彼時,為了避免國家分裂,西巴執政者直接調動軍隊,關押了東巴政黨的上千名黨員,并強制宣布本次選舉無效。
面對西巴領導人的蠻橫行為,東巴基斯坦人口大量外逃,他們將昔日的敵人印度視為救命稻草,大力支持印軍進攻東壩地區。
1971年,英迪拉先是通過兩院(參議院和眾議院)頒布了支持東巴基斯坦獨立的條例,隨即便對巴基斯坦境內展開全面進攻。
在東巴基斯坦人民的支持下,印軍的東部戰場勢如破竹,僅用一個月的事件便俘虜了九萬名巴基斯坦軍人,逼著巴基斯坦只能簽訂城下之盟,允許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
在本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的支持者美國曾派出第七艦隊威脅印度,但是英迪拉卻利用蘇聯的支持硬剛到底,成功在美國人手中虎口奪食,完成了肢解巴基斯坦的壯舉。
在外部的戰爭勝利后,英迪拉開始推動內部的改革,她的第一個方向就是解決印度的經濟問題,對此,英迪拉利用父親尼赫魯的招牌,大力推行永不結盟的外交政策(類似于中立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外資,在印度境內辦廠發展經濟。
然而,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英迪拉發現無論自己怎么努力,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都趕不上人口生育速度,這也導致人均GDP值的持續下降。
在這個時候,英迪拉也注意到,要向國家變得富強,必須要掌控人口的增長,不能讓印度人想生多少個就生多少個。
當時,英迪拉下令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一場節育運動,甚至宣布各級政府每給一名成年男性做節育手術,便獎賞120元印度盧比(折合人民幣10元錢)。
在金錢和政策的雙重壓力下,印度的各級政府全部動了起來,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到處搜刮著可以閹割的成年男性。
由于印度是一個種姓國家,官員們不敢欺負高種姓的家族,于是便把目標轉向了低種姓的家族,這也就導致大量的窮苦百姓被閹割,他們的生育權也被奪走。反觀那些有錢的達官貴人,他們依舊瀟灑無度,肆無忌憚的生育著孩子。
據不完全統計,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印度先后有600萬成年男性被閹割,其中大部分都是窮苦人家出身。
除此之外,因為印度衛生條件差、經濟水平落后等因素,被閹割的男性在做完手術后,營養經常會跟不上,進而落下了腰痛、感染、發炎等癥狀,甚至還有人死在了手術臺上。
此后,印度民眾群情激奮,大家都指責英迪拉執政無能,進而導致英迪拉在下一屆的競選中失敗下臺。
在下臺后的那段歲月里,英迪拉真正意義上見識到了人情冷暖,昔日那些政府要員紛紛與她撇清關系,仿佛所有的錯誤都是自己造成的。
兩年以后,為了能夠東山再起,英迪拉毅然違背了父親尼赫魯的規定,選擇和狂熱的宗教搞在了一起。
在宗教勢力錫克教的幫助下,英迪拉塑造了一個被政府迫害的無助女人形象,成功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再度當選為印度的總理。
相比于上次當選,英迪拉已經成為一個固執的獨裁者,她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只愿意相信自己的兩個兒子,并培養他們加入政界。
同時,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英迪拉要求所有的政府人員公開向自己表示效忠,截止到這個時候,英迪拉發展國家經濟,看的不是管院的能力,而是他們的忠心程度,許多只有忠心的庸才被派到重要崗位。
當然,曾經的合作伙伴錫克教也獲利頗豐,他們開始大肆擴張教徒信仰,還組建了公開的武裝力量,建造了屬于自己的圣殿金廟。
然而,錫克教終究是一個小教派,它的一舉一動都被印度教(印度第一大教)看在眼里,印度教多次打壓錫克教,雙方沖突不斷、矛盾重重。
英迪拉礙于身份,主動出面調停此事,一個是自己的信仰教派,一個是自己的合作伙伴,英迪拉感到十分的為難。
彼時,錫克教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毫不忌憚的宣布:如果英迪拉不幫助壓服印度教,那么錫克教便要帶著臨近巴基斯坦的北方城邦獨立。
聽到這一消息后,一向脾氣不好的英迪拉自然暴怒而起,她下令調動軍隊闖入錫克教的圣地金廟,剿殺了錫克教的領袖和六百多名錫克教高層。
此次事件以后,錫克教教徒對英迪拉恨之入骨,部分激進的信教徒甚至揚言要刺殺她,而印度政府也建議英迪拉換掉身邊的錫克教警衛,但是英迪拉為了避免與錫克教的進一步沖突,拒絕了這條建議。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在吃完早飯后,步行前往政府大樓辦公,可是就在快到門口的時候,她遭到了三名錫克教警衛中的兩人輪流射擊,兩位錫克教警衛足足打了三十多發子彈,直到英迪拉徹底倒下,他們才停止手槍的射擊。
隨后,大量的軍警趕了過來,三名錫克教警衛全部被拿下,英迪拉也被緊急送往醫院,下午兩點左右,英迪拉終究因搶救無效去世,享年只有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