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可以說是貢獻最大的國家之一了。在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5月1日的這4年時間里,蘇聯與德國這個工業巨無霸展開了殊死較量,在承受了5000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后終于取得了勝利。但這5000萬傷亡中有很多不是德軍造成的,而有另外原因。
首先我們要明白,蘇德戰爭是純粹的工業國與工業國之間的戰爭,而且這兩個國家都是當時響當當的工業大國。再加上兩者的政治體制相當適合總動員,所以戰爭的強度遠不是二戰中其他戰場可以比擬的。
在蘇德戰爭中,蘇聯一共征召了3500萬人參與戰爭,對面的德國加上一眾仆從國后也拉了2000多萬人參與戰爭,這種規模的戰爭自古未有,即使是我們的抗日戰爭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雖然當時中國人口達到了4億,但當時我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工業相當孱弱,根本不可能養活幾百萬大軍。在20年代軍閥混戰的時候,最強大的張作霖也才30萬東北軍,全國上下也只有一百多萬軍隊,即使是到了蔣介石時期也才180萬人,如果加上紅軍也不會超過200萬。
日軍在侵華的時候全國上下才51萬現役部隊,之后經過不斷擴軍達到了300萬,而同時期我軍巔峰時也只有500多萬軍隊。這還不到蘇德戰場人數的五分之一。
蘇德戰場之所以能被稱為二戰最殘酷、傷亡率最高的戰場可不僅僅是因為龐大的參戰人數,還有一個原因是雙方投入了大量的重武器。
在蘇德戰爭中,雙方投入了難以想象的資源,在開戰時德國出動了550萬軍隊,2000多輛坦克和3000多架飛機,同時期蘇聯軍隊也有400多萬,坦克1.2萬輛,飛機超過1萬架,這么多的技術武器在中國戰場上是難以想象的。
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第六集團軍和第四裝甲集群和蘇軍兩百萬人作戰,在這場會戰中雙方損失了300萬人,僅消耗炮彈就有200萬發,這幾乎相當于抗日戰爭總消耗的五分之一。
在中國戰場上,由于雙方的機械化率都很低,行軍打仗主要依靠雙腿,后勤補給主要依靠牲畜拉運。所以行軍打仗的速度都很慢,無法打出圍殲戰這種需要大開大合的戰術。
而同時期的歐洲戰場上,由于各國工業化程度都很高,可以建造和供養數量龐大的坦克、裝甲車、軍用卡車。也就是依靠這個,德國才能玩出閃電戰這種高要求的戰術模式。
在蘇德戰爭初期,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德軍圍殲蘇軍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部隊。例如明斯克戰役蘇軍30萬投降,斯摩棱斯克戰役35萬蘇軍投降,基輔戰役66.5萬蘇軍投降。蘇德戰場上雙方一個會戰就能干掉一個集團軍,甚至一個方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