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一身土黃色的毛發,鬃毛短而直立,性情兇悍,它耐得住40℃高溫,也受得了零下40℃的嚴寒,3天不喝水也難不倒它,它的數量比大熊貓還稀少,它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被人們稱為活著的化石,它就是普氏野馬,又叫準噶爾野馬。
新疆準噶爾12匹野馬外出覓食,“王后”走在最前面,馬駒走累就撒嬌
此前,在新疆準噶爾境內記錄到一群普氏野馬為生存,戰勝各種困難的畫面,這群野馬數量有12匹,是由一匹公馬和8匹母馬以及3匹馬駒組成的群體,等級最高的母馬走在最前面,相當于群中的“王后”,生活起居聽從它的號召,朝哪走,去哪覓食,在哪喝水,都由“王后”決定。
公馬則走在最后壓軸,它在行走時警惕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隨時迎接各種挑戰,走在中間的則是它們的“王妃”,小馬駒則緊緊跟在母親的身邊,走到腳痛腿酸時,它們會向母親撒嬌,但母親并不是每一次都會安慰,這還得看心情,有時會選擇無視。
野馬為填飽肚子,每天行走數十公里,最愛吃戈壁針茅
而不懂事的馬駒,并不知母親其實也走累了,它為了博得那份關心,直接趴下地上賴著不走,母親為了不影響整個隊伍行程,她不得不妥協,用頭貼了貼小馬駒,小馬駒也很容易滿足,得到關愛后,便又變回乖寶寶,跟著大部隊一起前行。
成年普氏野馬每次大約需進食10公斤的植物,它們最喜愛的食物是戈壁針茅,此外還會吃駱絨藜、角果藜、豬毛菜,芨芨草等,為了填飽肚子,野馬群每天行走約幾十公里,中途會找一處安全之地趴下休息。
休息時遭喜鵲“清理”皮膚,再次出發,很快就看到一大片“美食”
這時,一些從它們身上獲取食物的鳥類就來了,最常見的就是喜鵲,喜鵲會蹲在它們身上扒拉毛,然后吃掉躲在野馬皮毛下面的寄生蟲,有些野馬很樂意喜鵲為它做清潔服務,也有一些野馬討厭喜鵲的打擾,不停地搖晃著身子,試圖趕走喜鵲。
野馬緩過勁來后,便會再次啟程出發,這時喜鵲離開了,去找它的下一個目標,出發不久后,野馬群看到一大片“美食”,它們決定在此享受一番,不過必須加快速度進食,再慢一點就會被另一個方向野馬給“掃蕩”干凈了。
母馬干飯忘乎所以,誤竄其他馬群,差點被別的公馬“征服”
一匹母馬干飯太忘乎所以,離自己的隊伍越來越遠,不知不覺已闖入了另一群野馬'方陣之中”,直到那群野馬中的公馬貼近它,試圖欲將它征服,這時它才反應過來,它朝著自己的隊伍奔去,還不停的擺動尾巴表示拒絕,公馬見它如此也就識趣地離開了。
當這匹母馬回到族群后,“王后”號召大家去水源處飲水,水源地是所有動物的命脈,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各類動物都會前往那里。到達水源地后,公馬先下去飲了幾口,便到岸邊站崗守護馬群,再讓其他成員前去飲水。
外來公馬欲霸占整個馬群,兩匹公馬扭打在一起,守衛者勝利但腿部受傷
正當野馬喝足水后準備離開時,一匹外來公馬過來調戲馬群中的母馬,群中公馬怎能忍受,戰爭一觸即發,雙方舉起前腿朝對方踢去,就這樣進行了幾個回合,雙方勝負難分,守衛者亮出殺手锏,一口咬住了入侵者的背頸部。
入侵者被咬疼后,邊朝前跑邊瘋踢后腿,守衛者被迫松口,隨后又扭打在一起,此時比得既是體力又是技術,一套組合招術下來,入侵者戰敗逃跑,守衛者雖勝利,但它的右前腿也受傷了,它一瘸一拐的走進隊伍。
受傷公馬掉隊,遭3只餓狼追殺,絕望發出悲鳴,5匹母馬趕回救援
母馬們都圍過來安慰了一番,稍作休息后,馬群繼續前行,受傷的公馬明顯跟不上,眼看著“王后”帶領著馬群越走越遠,感覺自己像被拋棄了那般失落,屋漏偏逢連夜雨,遠處有3只狼似乎盯上了它,公馬忍著疼痛加速奔走,而狼也加快了步伐。
受傷公馬吃力地前行,而餓狼卻離它越來越近,它有些絕望,朝遠處發出悲傷的叫聲,遠處的母馬們聽到后紛紛回頭,停在那看了一會,就在公馬以為自己大限將至時,其中5匹母馬朝它跑了回來,而另外3匹母馬則帶著馬駒繼續朝安全地轉移。
母馬將受傷公馬圍在中間,一只狼欲攻“圍防”,咬住馬的小腿,結果狼被甩倒
5只母馬回到公馬身邊后,迅速將公馬圈在中間,它們圍成圈緊緊貼在一起,不留任何一處縫隙給狼鉆,3只狼到附近后,并沒有貿然進攻,而是蹲在一邊觀察,似乎在觀看馬群的破綻,又似乎像在等其他狼與它們匯合。
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一只個頭較大的狼進攻了,它欲咬住一匹馬的小腿,但還沒咬穩就被甩倒在地,狼迅速起身躲開馬蹄,若是跑得慢點,可能被馬兒跺上一腳,那必定是重傷,另外兩只個頭較小的狼,看到這一幕后,更不敢輕舉妄動。
3匹狼又退到了一旁,蹲守了一段時間,發現母馬們并沒有棄公馬而去的意思,3只狼撤離了。危險暫時解除,這5匹母馬與公馬再次啟程,不過這一次它們先朝隱蔽的邊緣處移動,待到公馬傷勢恢復后,再前往下一個“陣地”,也許在那能與族群的其他成員會合。
野馬比家馬多一對染色體,嗅覺靈敏,能嗅到十幾公里外的水
普氏野馬外形與家馬很像,但它們并不是同一個物種,它比家馬多一對染色體,在外形上野馬毛以土黃色為主,而家馬的毛色各式各樣,白的紅的黑的各種顏色都有,它頸鬃短而直立,還有一條顏色較深的脊背線,另外體型比家馬小很多,高度與野驢差不多。
普氏野馬體長約2米,肩高1.2米,體重約350公斤,普氏野馬通常棲息于海拔700米至1800米的草原或半沙漠地帶,擅長奔跑,時速能達到60公里。它嗅覺靈敏,在干旱季節,它能嗅到十幾公里外的水源地,冬季能聞到幾十厘米深雪下的植株。
一年四季都會發情,6月為高峰期,數量比大熊貓還少
它一年四季都會發情,高峰期在6月份,公馬與母馬在此期間會深入交流多次,若母馬成功受孕,會在大約332天后誕下小馬駒,一般情況一胎為一駒,偶爾會出現雙胞胎的情況。馬駒在產下后不久便可以站立和行走。
普氏野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種,有著6000萬人的進化史,近百年來由于盜獵者的野蠻獵殺,這種珍貴的野生動物幾近滅絕,目前全世界的普氏野馬數量只有2000多匹,數量比大熊貓還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結語:
“欺軟怕硬”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公馬受傷后,3只餓狼就敢靠近欺負,若不是5匹母馬折返保護,公馬恐怕兇多吉少,若是一匹健康的年輕公馬,一般情況狼定不敢招惹,要知道野馬的蹄子也是很厲害的,5匹野馬折返救援,可見野馬之間很重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