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真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什么動植物到了這里,都會有泛濫的勢頭。
從1788年開始,英國踏入澳大利亞土地,從此,英國的權貴們開始在這片土地上揮霍。
為了彰顯帝國威望,英國專門從巴西進口仙人掌到澳洲種植,只為喂養一種蟲子,以便制作軍服。結果蟲子沒喂好,仙人掌倒是泛濫出了一個英國國土面積。
在五彩斑斕的精彩世界,人類逐漸成了主宰,人類為了追求色彩鮮艷,也在探索多樣化的染料。
在古代,礙于加工手段有限,所使用的染料多為植物染料、礦物染料和動物染料等天然染料。
比如蘭草、茜草紅、榛槲黑、藎草黃等是常用的植物染料,金銀、紅朱砂、黑石墨、白云母等為礦物燃料。
植物和礦物染料局限于不穩定和不安全兩大缺點,讓普通人都能接觸到,唯獨動物染料,比如紫膠蟲、墨魚汁、胭脂蟲等,這等天然色,常常是皇家貴族、達官貴人的最愛,也是商人逐利的對象。
染料的供方不一樣,當然彰顯高貴,尤其是從胭脂蟲中萃取的胭脂蟲紅,為純天然無添加,顏色和安全性都屬上乘的染料,從15世紀開始,就成為了奢侈品。
英國率先開啟了工業革命,走在了時代前沿,它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在19世紀初葉時,一舉取代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
而英國軍隊酷愛紅色外套,為了彰顯帝國輝煌和威望,英國當然要用上乘的胭脂蟲紅來染色軍服。不過,一公斤的胭脂蟲紅就需要15萬只胭脂蟲才能萃取出來,這般耗量,即便在整個英國本土養蟲也供應不過來。
好在從1788年開始,英國人踏入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氣候豐富,是動物們的天堂,喂蟲應該不在話下。
然而,胭脂蟲只鐘情帶刺的仙人掌,沒辦法,當時的英國總督阿瑟·菲利普,又從巴西專門收集了一批仙人掌來飼養胭脂蟲。
起初,專供的仙人掌被引入到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率先種植。至此,英國在澳洲種仙人掌喂胭脂蟲來染色軍服的故事就有了開端。
動物染料那么多,為何英國酷愛胭脂蟲?必須要說一說胭脂蟲的價值。
帶刺的仙人掌,除了駱駝敢吃以外,其它動物都避而遠之,胭脂蟲安家于此,就能規避大部分天敵。然而,世事難料,一些食蟲昆蟲不怕被扎,反而打起了胭脂蟲的主意。
而胭脂蟲只鐘愛仙人掌,寧愿被吃,也不愿茍活。于是,它奮發圖強,日夜練習,終于把自己的血液煉出了“胭脂紅酸”。
胭脂紅酸的味道直接能讓食蟲昆蟲退避三舍,這下終于沒天敵了。不料,人類意外邂逅了胭脂蟲,發現它的血液鮮艷亮麗,經過測試,發現這種純天然無公害的蟲子,居然能當作上等染料使用。
不得了的是,萃取出的胭脂紅,依托于無毒無公害的屬性,居然一躍成為高檔口紅的主要原料。不僅如此,還可用于食品工業中,豐富人類味蕾。
自古就有“紅顏多薄命”的說法,胭脂蟲算是為自己的“紅顏”付出了代價。它用在阿瑪尼、香奈兒、紀梵希、卡姿蘭等高檔口紅身上,女人的一抹紅唇,都是一群胭脂蟲血液提取物的停留。
胭脂蟲是為女人“獻身”的蟲子,是名流貴婦離不開的“高貴蟲蟲”,它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是絲毫不遜于黃金的存在。
相比不可再生的黃金,胭脂蟲屬于可再生資源,一年成熟3~5次,養殖得當,每年都有收成。另外,在國際市場上,養殖的胭脂蟲原材料價格,在2019年時,每克就能獲取4.8元的回報。如果在經過加工處理,提取淬煉,利潤將呈指數上漲。
而且,目前純天然胭脂紅的國際缺口非常大,只會供不應求,有多少就能賣出多少,價格也會越來越高,根本無需擔憂銷售問題。
因此,當初英國就看中了胭脂蟲高貴的價值,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自然要與眾不同。
起初,胭脂蟲紅是南美大陸墨西哥人的珍藏品,屬于私人物品,很少售賣。直到16世紀,阿芝臺克人在市場上售賣,才引起了西班牙人的注意,從而把胭脂蟲帶到了歐洲。
當時,胭脂蟲是被西班牙壟斷的,要想獲得染料,其它國家就必須花高價購買。日益壯大的英國怎能長期屈人之下,我買個錘子,自己養殖算了。
后來,就有了澳大利亞種植仙人掌養胭脂蟲的一幕。
奈何英國急于求成,養殖技術浮于表面,它抹不下面子,沒有向原生國墨西哥方面取經,結果就沒做好這件事。
我們不妨來看看墨西哥是怎么養殖胭脂蟲的。
第一步,打磨仙人掌葉片。墨西哥的農場主會先處理仙人掌葉片,將掰下來的葉片磨掉毛刺和粗纖維后待用。
第二步,制作胭脂蟲“孵化池”。準備10cm左右特制的空心管,然后將20只雌性胭脂蟲和200顆蟲卵一起放在空心管中,準備妥當后,直接掛在處理好的仙人掌葉片上。
孵化池是關鍵所在,選擇雌蟲和蟲卵很重要,如果品質不佳,選擇不當,很容易造成減產或絕產。
第三步,蟲卵孵化成幼蟲。一個空心管能孵化出40000多只幼蟲,這些幼蟲全部爬出管子,都依附在一片仙人掌葉片上成長,最終成蟲的胭脂蟲大概有3萬多只。
第四步,取蟲。胭脂蟲的成蟲不一樣,圓型為雌,長須為雄,雄性居多。而且,只有雌蟲才能貢獻合格染料,所以,每片仙人掌能利用的胭脂蟲非常少。
在墨西哥的瓦哈卡州某農場,按一公斤胭脂蟲紅需要15萬只胭脂蟲萃取來算,大概需要600~900株仙人掌葉片才能滿足,可見珍貴之處。
取蟲這一步費時費力,還講究效率,如果分離不及時,萃取的胭脂蟲紅將大打折扣。在技術不嫻熟的時代,人工量大,是一項難磨的工作。
好在胭脂蟲紅價值高,墨西哥很多農場就專門種植仙人掌來養蟲,能達到10萬株以上的仙人掌種植基地,年收入就能輕松破百萬美元。
當時眼紅的英國沒有正確選址,把仙人掌種植在了氣候濕潤的新南威爾士州,結果造成仙人掌成長不理想。加上胭脂蟲孵化技術不嫻熟,導致胭脂蟲也水土不服,結果第一波趨勢沒有起來。
接著,英國又引進了不同品種的仙人掌,種植在了澳洲不同地方,一些地方的仙人掌規模喜人,奈何胭脂蟲始終無法提升培育率,結果折騰下來,胭脂蟲始終養不好。
隨著19世紀人造染料的興起,胭脂蟲染料逐漸被取代,英國再也不用擔心紅色軍服的問題了。至此,澳洲養蟲計劃徹底擱淺。
英國不養蟲了,但當初種植的仙人掌可不閑著,既來之則安之,仙人掌也要像兔子一樣,必須要在澳洲發揚光大才行。
被拋棄的仙人掌耐旱、耐寒,還可以無性繁殖,無論砍、刨、挖、燒,只要留有一絲根莖,它就能卷土重來。它的果實也深受牛羊、鳥類等素食動物的青睞。
在之后,隨著動物們推波助瀾,一舉把仙人掌種子帶到四方繁殖。尤其是炎熱氣候的昆士蘭州,很快就成為仙人掌的理想天堂。
加上澳洲1893年大洪水和1901年大干旱的持續助力,仙人掌肆虐生長,到1920年時,仙人掌足足覆蓋了澳洲2400公頃土地,這幾乎相當于全英國的土地面積。
這下可把澳洲原住民愁的,仙人掌占據了農用地不說,還可能將人類和牲畜刺傷,增加感染敗血癥風險,必須要除之而后快。
之后,澳洲開啟了仙人掌消滅計劃,首先想到一物降一物,既然鳥類要傳播種子,我就先消滅鳥。
于是,澳洲開始懸賞殺鳥,殺一只喜鵲獎勵4便士、一只烏鴉獎勵6便士、一只鴯鹋獎勵2先令6便士。僅1926年,就有20萬只鳥被當成了賞錢。
最終發現錢花了,鳥沒了,仙人掌勢頭反而更猛了,生態環境還一團糟。不得不痛罵這是誰出的餿主意。
物理不行,那就上化學。一種由80%的硫酸和20%的五氧化二砷組成的“羅伯茨改良版仙人掌毒物”派上用場。
最終效果雖好,但有砷殘留,對人類和動物都有害,只能停手,另尋它法。(至今的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的土地都還有砷殘留。)
其實,早在1912年時,澳洲就成立了一個“仙人掌委員會”,幾番折騰下來不見成效,成員們開始走出澳洲,踏入印度、非洲和美洲等地,苦尋治理仙人掌的辦法。
終于在1925年時,在阿根廷找到一種仙人掌蛾,它號稱仙人掌的克星,不妨一試。
接著,委員會帶回2750份蛾卵母體,并成功繁殖出30多億只卵,分別派發到各州防治。沒想到,仙人掌蛾不負眾望,僅僅7年時間里,就成功掏空了仙人掌的身體,控制到了可控水平。如此看見,以前干的事純屬幺蛾子,這回算是把事情做對了一次。
仙人掌蛾持續控制著仙人掌的數量,澳洲人民臉上終于留下了幸福的淚水,振臂高呼:我們有地種啦!為了感謝仙人掌蛾的卓越貢獻,澳洲還專門在昆士蘭州設立了一個“仙人掌蛾紀念堂”,甚至還入選了當地的文化遺產。
綜合看來,英國不養胭脂蟲了,卻幾乎“給”了一個英國面積的仙人掌給澳大利亞折騰,從種種控制措施來看,的確把澳大利亞坑的很慘。
鑒于有了澳洲的前車之鑒,很多國家對于種植仙人掌來養殖胭脂蟲的想法,都沒有大張旗鼓的施展。性價比有,但養殖成本高,不小心還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
但我國不懼困難,也成功引進了胭脂蟲養殖技術,通過人們的持續摸索,目前主要在山東、福建、貴州和云南等地養殖,已基本現雛形。
中國制造,無畏險阻,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相信在未來的20年內,我國的胭脂蟲養殖業將逐漸成熟。屆時,規模化的產業將讓我國成為國際胭脂紅的供應最大國,別無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