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華人建筑師,貝聿銘,于2019年5月16日,離世。
享年102歲。
是天堂要建美術館了嗎,貝聿銘,于北京時間2019年5月17日,離世。
相信非常多的人,在書上,或者到過實地,看到過,感受到過,震撼于他的建筑。
從玻璃金字塔,到美秀博物館,到東館,到香山飯店,到蘇博。。
唯愿:逝者安息。
借此,我們來回顧一下貝老的一生。
貝聿銘先生出生在廣州,望族之后。
10歲時,回到上海就讀青年會中學,高中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
18歲遠赴美國留學,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
22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筑師協會的獎項;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年貝聿銘退役,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27歲,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28歲那年,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筑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筑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筑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43歲時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美國建筑界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那年他62歲,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已經奠定了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筑大師的地位。
47歲時為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政府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約翰·肯尼迪圖書館。這座建造時間長達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圖書館,由于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美國建筑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貝聿銘根據自己的一貫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飯店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成為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建筑。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
在貝老的晚年,仍接手了很多的建筑設計,最著名就屬與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中銀大廈,伊斯蘭博物館。
貝老一生,一共設計了26座落成建筑,一共榮獲了10項榮譽學術獎,榮獲了28項建筑業獎項,榮獲了5項社會榮譽獎。其中包括建筑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建筑獎。
以下是他的建筑作品代表作。
建筑作品:
1949年 港灣石油公司辦公樓
1955年 丹佛美國國家辦公樓
1956年 富蘭克林國家銀行/羅斯福廣場購物中心
1960年 丹佛市希爾頓飯店
1962年 瑪莉亞城廣場大廈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971年 海港大樓
1972年 達拉斯市政廳
1974年 國家美術館東館
1977年 漢考克大廈
1978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
1979年 肯尼迪圖書館
1981年 摩根大樓
1982年 香山飯店
1982年 中銀大廈
1985年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1989年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1990年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1995年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1996年 美秀美術館
1998年 搖滾音樂名人堂
2006年 蘇州博物館新館
2004年 中國駐美大使館
2006年 澳門科學館
2008年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如果我一開始只做形式,我就會是雕塑家,不會成為建筑師。建筑師首先必須把一切事情整合起來,之后才創造形式。你得同時考量許多事情。但形式絕非不重要——其實,那不是最終目的。你不能光從形式著手,然后把功能隨意塞進來。我不會這么做,如果你這么做,肯定無法成功。
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我現在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卻依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靜靜欣賞貝老的23個作品吧。
01
▽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法國巴黎
1983年—1989年
▼
改造巴黎盧浮宮設計圖紙
▼
貝聿銘為盧浮宮擴建設計的圖紙
▼
貝聿銘在盧浮宮金字塔模型前
▼
貝聿銘與盧浮宮金字塔
▼
02
▽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卡塔爾 多哈
2000—2008
▼
這座博物館在2008年順利開館,
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將是他最后一個大型文化建筑。
貝老的目標是
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說的,
捕捉住“伊斯蘭建筑的精髓”。
博物館外墻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
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
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
03
▽
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6-1997年
▼
貝老以桃花源為原型,
精心策劃設計了這棟美術館。
整個美術館的參訪過程,
好比是世外桃源的發現之旅,
峰回路轉,引人入勝,
唯美景致處處動人,讓人留以回味。
美術館平面圖
▼
局部鳥瞰圖
▼
鳥瞰圖
▼
隧道
▼
04
▽
蘇州博物館
2003年—2006年
(新館)
▼
建筑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
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
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
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
蘇州博物館片石假山手繪圖
在建筑的構造上,
玻璃、鋼鐵結構
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
開放式鋼結構替代傳統建筑的木構材料,
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
中國傳統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
05
▽
香港中銀大廈
▼
香港中銀大廈
樓高七十層
以竹子(節節高)的形象作為建筑主題
外形極富想象力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結構模型
▼
貝聿銘在研究結構模型
▼
【其他作品摘選】
06
▽
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中國北京
▼
香山飯店
北京
1982年
▼
07
▽
路思義紀念教堂
臺灣東海大學
1956—1963
▼
08
▽
艾佛森美術館
1968年
▼
09
▽
美國大氣研究中心
科羅拉多州落基山脈
1960-1967年
▼
10
▽
克萊奧羅杰斯紀念圖書館
1969年
▼
11
▽
德國歷史博物館
▼
12
▽
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
13
▽
波士頓美術館
▼
14
▽
新加坡華僑銀行中心
1976年
▼
15
▽
羅徹斯特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1976年
▼
16
▽
費城社會山項目
▼
17
▽
上海藝術博物館
▼
18
▽
威斯納館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1985年
▼
19
▽
達拉斯市政廳
▼
20
▽
莫頓·梅爾森交響樂中心
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
1981—1989年
▼
21
▽
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大廈
休斯頓
▼
22
▽
雅各布·杰維思會議中心
▼
23
▽
澳門科學館
2006年
▼
【貝老照片】
貝氏全家福(左一是貝聿銘)
▼
貝聿銘父親貝祖詒和夫人蔣士云
▼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左一)
▼
少年貝聿銘在獅子林
▼
貝聿銘在哈佛
▼
貝聿銘與陸書華的結婚照
▼
貝聿銘與家人
▼
貝聿銘和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聞發布會,1964年
▼
貝聿銘和肯尼迪夫人杰奎琳
▼
巴黎盧浮宮施工現場,
中間手持玻璃材料的是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
密特朗旁邊戴紅色安全帽的是貝聿銘。
▼
貝聿銘與羅納德·里根總統及夫人南希合影
▼
貝聿銘在講解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模型
▼
貝聿銘與兒子
▼
貝聿銘回蘇時與貝氏親友的合影,1989年
▼
貝聿銘與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
貝聿銘獲Leonore and Walter Annenberg Award,2012年
▼
貝聿銘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
這位百歲老人一生的故事
數不盡道不完。
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