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對于毛主席來說,是坎坷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他經歷了多次生死時刻。幸運的是,在關鍵時刻總有人幫助他化險為夷。
時光像流水一樣匆匆逝去,但是,在毛主席的心中,閩西一位農民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盡管24年過去了,但是,對于那個曾經背著自己跋山涉水10公里,腳上扎滿荊棘的農民,他始終掛在心上。
1953年,毛主席在北京向身在福建省牛牯撲村的一個農民陳添裕發出了專電邀請,邀請他來北京相聚,參加十一國慶典禮。
讓毛主席沒有想到的是,陳添裕沒有接受主席的邀請,而是拒絕了。
當鄉親們知道陳添裕不去北京見毛主席的時候,大家都感到惋惜,因為這樣的事情對于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這位樸實無華的農民給出了拒絕去北京的理由,當毛主席知道此事后,感慨地說:“把我剛才說的話帶回去,告訴陳添裕和鄉親們。”
有著偉大人性光輝的毛主席給予了曾經的救命恩人極高的認可,陳添裕聽完主席的評價后熱淚盈眶,兩人在內心中對彼此的深情和牽掛從來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反而像一瓶陳年老酒一樣愈久彌香。
陳添裕到底是什么樣的一位農民?他為什么拒絕毛主席的邀請呢?毛主席又對他做出了哪些評價呢?接下來,筆者帶大家走進毛主席在閩西的一段死里逃生經歷中,一起去了解這段讓人既感動又心酸的往事······
1929年6月19日,毛主席等人指揮紅四軍第三次攻占福建龍巖。
6月22日,紅四軍在龍巖召開第七次黨的代表大會。此次會議偏離了正確的方向。由于領導者之間對建軍原則和建立根據地等問題認識不一致,毛主席被迫離開了紅四軍的主要領導崗位。
無法繼續擔任紅四軍前委書記,這對于36歲的毛主席來說,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戰士和百姓是他心中最大的牽掛,為了能繼續為革命工作,經過前委決定,讓毛主席前往上杭縣蛟洋農村,一面養病,一面指導閩西特委開展工作。
毛主席帶著悲傷的心情離開了紅四軍,但是,他很快就在閩西召開了一大會議,讓當地的革命根據地得到了發展和壯大。
陳毅回憶那段歲月的時候,曾經說道:“主席在困境中的表現讓我欽佩不已,那種歷史自覺性是很多人不具備的。”
毛主席的一生可謂是“三起三落”,在人生的困境中,很多人會選擇放棄,但是,偉大的毛主席不會,不但不會放棄反而會越挫越勇。
在被人排擠之下,毛主席依然為了革命奔命,兩個月之后,毛主席因為過于勞累病倒了。他得了嚴重的瘧疾,身體時常發冷發熱,而且還伴隨著高燒。
特委領導們經過商議,決定讓毛主席在永定縣,一邊養病一邊指導農民革命斗爭。
為了保護毛主席的安全,特委讓粟裕帶領三連做毛主席的警衛工作。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次工作機會,讓粟裕和毛主席有了互相認識和了解的機會,為粟裕成為后來的“戰神”埋下了伏筆。
當時,為了安全起見,毛主席化名叫做“楊先生”。
在缺吃少穿還缺少藥物治療的情況下,“楊先生”的病變得十分兇險,縣、鄉領導和護衛部隊的領導都十分著急,到處托人尋醫問藥,但是,請來的郎中給“楊先生”看過之后,都被嚴重的病情嚇到了。
陸陸續續找來了好多的郎中過來看病,人來得多了,組織上擔心走漏風聲。為了毛主席的安全,永定縣委的領導決定把毛主席再次轉移到金豐大山的深處——牛牯撲村。
也就是在這里,毛主席和陳添裕相識了。陳添裕的家是兩層的土樓,組織上讓他負責照顧“楊先生”,當時二十幾歲的陳添裕根本不知道“楊先生”的真實身份,但是,他卻有一顆純樸善良的心。
陳添裕看“楊先生”病重,很是心疼。他是土生土長的山里人,對于瘧疾這種病,家里的老人有些土方子,他向家人討來方子后采藥給“楊先生”治病,并把全家人省下的雞蛋給“楊先生”補充營養,在他的照顧下,“楊先生”的病慢慢有了好轉。
一天,毛主席在看書的時候,陳添裕拎著一條魚回來了,毛主席正要說話,陳添裕先開口說道:“我抓了一條魚,又搞了一點鹽,我弄給你吃,這樣身體才能好得快些。”
說完這句話, 陳添裕就給毛主席做飯去了,看著這個比自己小十幾歲的農民兄弟,毛主席的內心流淌過一股暖流,他走過去問道:“你為什么對我這么好呢?”
老實的陳添裕說:“組織上讓我照顧你,說明你是個好人;看你讀書寫字,辦事處處想著我們農民,就更加說明你是好人。我不能讓一個好人得不到照顧啊!”
毛主席被這位農民弟弟的話深深地觸動了,他對賀子珍說:“無論什么時候,人民都是我們的天、我們的地,我們一定要讓農民們過上好日子。”
在和陳添裕相處的這段歲月,毛主席對“人民”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心中的“星星之火”被這位農民兄弟添了一把柴,燃燒得越來越旺了。
就在毛主席的病好了快一半的時候,特委的人來告訴他和陳添裕要轉移,向更深的山里轉移——因為敵人的搜索擴大了范圍,很快就要找到這里了。
陳添裕雖然年紀只有20多歲,但是,對家鄉的山山水水卻非常了解,他對組織的人說:“這件事交給我吧,我知道哪里最安全。”
就這樣,陳添裕帶著毛主席來到了天子山的深山里。到了大山深處后,毛主席笑著說:“這地方幽靜是看書的好地方,但是,我們沒有房子怎么住呢?”
組織人員一時間也沒了主意,陳添裕說:“靠山吃山,這有什么難的,我們的父輩經常在這種深山中生活。”說讓,他用手指向了邊上的一片竹林。
大伙這時明白了,笑著說:“我們怎么沒想到呢?用竹子搭房子就行了!”
大家一起干,半天多的時間就搭成了一個竹房子,陳添裕還給毛主席做了一個桌子。
望著眼前的竹房子,毛主席找來一塊木板,在上面寫了4個大字:饒豐書房。
毛主席在這里住了一個月的時間,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陳添裕和鄉親們一起照顧他,他們輪流著從十公里外的村子里帶來吃的,給毛主席補充營養。鄧子恢和張鼎成給毛主席送來了大量書籍和報紙。粟裕帶著一連戰士,在5里外看守著這里的安全。
這段歲月是毛主席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之一,多年后,毛主席回憶這段經歷時說:“農民兄弟們給了我親人般的照顧,是他們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初心,是他們讓我把很多事情想通了。我在'饒豐書房’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對很多問題有了新的看法,這一切都要感謝村民們。”
1929年9月17日,正好是農歷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趕巧的是,毛主席的瘧疾病屬于“間日虐”,正好趕上發作的時候。
就在這重要的時刻,粟裕安排人回來報信,國民黨軍隊有七百余人,他們精心策劃了這次抓捕行動,就是要趕在過節大家放松警惕的時候進行抓捕。
粟裕的隊伍加上農民隊伍總共才100人,面對700人且武器精良的敵人根本抵擋不了多長時間。敵人兵分兩路,采用夾擊戰術,對毛主席一行人進行追捕。
陳添裕和四名老鄉只做了擔架,然后抬著毛主席就開始轉移,可是,牛牯撲的大山實在太陡峭了,前面抬擔架和后面抬擔架的人根本無法保持擔架的平衡,稍不小心,毛主席就會掉下百米深的山澗。
此時,粟裕帶領著戰士已經和敵軍接上了火,槍聲越來越密集,敵人已經越來越近了。怎么辦?賀子珍急得汗水都流了出來,這時,有戰士來報信說“敵人離這里只有兩里地了”。
陳添裕看著裹著被子冒冷汗的毛主席,大聲說道:“楊先生,我來背你。”
毛主席用微弱的口氣說:“這不合適,你們扶我起來,我自己走。”
陳添裕顧不得毛主席同意不同意,就對鄉親們說:“你們把楊先生放到我的背上,快點,再晚了,大家都要被抓住。我帶著楊先生走小路,大家目的地會合。”
就這樣,陳添裕背起毛主席就開始跑,毛主席把自己的長臂扣在了陳添裕的脖子上。從牛牯撲到雨頂坪,一路上都是羊腸小道,荊棘叢生,坡陡路滑。
瘦弱的陳添裕也不知道哪里來的神力,背著毛主席翻過了三座大山,十幾里的崎嶇山路一個小時便到了。
敵人的槍聲越來越遠,陳添裕身上早已經被汗水濕透了,身上的熱汗與毛主席發高燒的冷汗融合在了一起。
到了目的地,陳添裕放下毛主席后,自己直接就倒在了地上。
大家把他抬到屋里,鄉親們請來了大夫。這時毛主席已經沒事了,可是,陳添裕卻因為運動量超過了身體的極限昏迷了。大家看到陳添裕的腳上都是血,那些荊棘已經扎進了腳掌里,現場所有人都流淚了。大夫用工具一根根把刺挑出來進行包扎。
站在一旁的毛主席感激地說道:“多虧了陳添裕同志啊!”
幾天后,毛主席和賀子珍帶著禮物來看望陳添裕。
賀子珍把一包大洋放在了陳添裕的手里,說:“這點錢是我們的一點心意,你一定要收下。”
陳添裕把錢還給了賀子珍,然后說道:“我是一個粗人,不會講話。楊先生是好人,你們大家都是好人,你們大老遠來為我們窮人做好事,我出了一點蠻力是應該的。”
毛主席認真地看著陳添裕還有其他鄉親,然后拿出本子,把他們所有人的名字都寫在了本子上后,并寫了一個紙條遞給陳添裕,并說道:“我永遠忘不了永定的牛牯撲人!等革命成功了,你拿著這個紙條來找我!記住,一定要來找我。”
“楊先生”就此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那個樸實的農民陳添裕望著和自己相處了幾個月的“楊先生”遠去的背影,有些傷感和不舍,但是,他依然不知道這個人就是毛澤東。
這位憨厚的農民,用自己的善良改變了中國的未來,更改變了整個世界。
毛主席走后,陳添裕拿著那張紙條認真地看著,那是一張欠條,陳添裕不認字,看不懂上面字的意思,他把字條放進了口袋里就沒再留意了。后來,那張紙條也在戰爭年月中遺失了。
1931年11月底,陳添裕才在組織人員告知下,知道了他救下的那個“楊先生”就是紅四軍里的最高領導毛委員,也就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毛澤東。
時光匆匆飛逝,但是,在這24年的歲月中,毛主席一直掛念著曾經救下自己性命的陳添裕。1953年國慶節前夕,毛主席邀請陳添裕赴京相聚,參加國慶典禮。
收到毛主席的邀請后,陳添裕高興得幾夜都無法入睡,但是,因為妻子馬上要臨產了,再加上自己的肺結核病愈加嚴重了,他擔心去見毛主席,可能會對主席的身體有影響。最后,經過深思熟慮后,他決定讓弟弟陳奎裕代他去見毛主席。
當陳奎裕出現在毛主席的面前時,毛主席開心地說:“你是牛牯撲的人,但不是陳添裕,你是當年看茶桶的。”
陳奎裕握著毛主席的手,告訴毛主席陳添裕沒有來北京的理由。毛主席對他說:“你能來,我也很高興,當年,多虧有你和鄉親們照顧啊!你回去把我的話告訴陳添裕:他的救命之恩我一直記在心里,我一直惦記著他啊!”
接下來,毛主席又說道:“我不會忘記你和鄉親們,共和國也不會忘記你們。”
幾天后,當陳添裕聽到毛主席讓弟弟轉告給他的話時,他面向北京的方向,淚如雨下:“謝謝毛主席,謝謝您,是您讓我們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希望您能永遠身體健康!”
24年前,毛主席趴在陳添裕的背上,冷汗和陳添裕的熱汗融入在了一起,如今時光飛逝,但是,那段深厚的情誼和對對方的思念從來沒有中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