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稱金陵,人杰地靈、繁華薈萃。
六朝古都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得來的。
除了三國時代的東吳,后來的東晉和南北朝時代的宋、齊、梁、陳定都南京外,明朝初年,太平天國,民國政府也定都在南京。
這么多朝代選擇定都于南京,南京一定有非常好的軟硬件條件。
定都南京除了交通便利、物產豐富、能夠支撐大量人口之外,他還必須是山環水繞、聚氣藏風,龍脈的盤踞之地。
王都的選址歷來在風水上都大有講究。
三國時期,初出茅廬不久的諸葛亮出使東吳,代表劉備勸說孫權建立孫劉聯盟,共抗曹操。
當時東吳的都城在京口,南京那個時候的名字叫秣陵。
諸葛亮路過秣陵的時候就發出了一陣感嘆,好一個鐘阜龍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
意思就是說南京的風水極佳,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
南京東西兩側的鐘山和清涼山形成青龍白虎的格局,俗話說不怕青龍高萬丈,就怕白虎抬頭望。
住宅和城市的選址,一般來說,東側的地標物得高于西側才被視為吉祥。
如果反過來,西高東低就被稱為白虎兇煞,是一種不祥的風水格局。
南京東側的中山主峰四百多米,西側清涼山更低矮,只有一百多米,是青龍壓白虎的格局,象征著主明臣賢,構成了風水順位的格局。
于是金陵就成了青龍蜿蜒、白虎低俯的風水寶地。
這才引來了一代奇才諸葛亮的嘖嘖贊嘆!
今天南京的清涼山公園有個駐馬坡,相傳當年諸葛亮就是在這里停留,指點山川,一語道破了金陵的帝王之氣。
除此之外,王都選址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有龍脈。
一般認為南京北側的長江是水龍,按照中國大地理的格局,起自于云貴,貫穿華南再延伸到江蘇,這一系列山脈被稱之為南龍。
南京北靠長江,另外三面環山,處于水龍和旱龍的環抱之中,是藏風聚氣的寶地,而南京南側的幾座山就在南龍龍頭的位置。
既然南京的風水這么好,就連千年一遇的諸葛亮都為它點贊,那么為什么歷來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呢?
這就要不得不提歷史幾個破壞南京生態環境的幾位政治強人了。
第一次改變發生在戰國前期。
公元前333年的一天,一代雄主楚威王來到了南京附近的獅子山游玩。
那時的南京還是村兒,楚威王登上山頂飽覽風光正爽的時候,他身邊的風水師卻皺起了眉頭。
他向楚威王深深作了一揖,進言道:“大王,此處王氣太盛,恐與我大楚不利呀!”
楚威王一聽,馬上興致全無,立刻問道:“該當如何?”
風水師就建議在地下埋入一個小金人,類似巫蠱娃娃一樣的東西來鎮壓當地的王氣,這在古代叫作厭勝之術。也因此,南京這個地方得了金陵這個名稱。
當時楚國國力有限,即便楚威王當時哪怕有更強的愿望,也是有心無力。
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量非昔日六國可比。
公元前210年,嬴政來到金陵一帶,秦始皇篤信方術,隨行人員有不少風水術士。
風水師在南京周圍看了一圈,就瞧出了門道,便向秦始皇進言,說此地有龍脈。
秦始皇大驚!
始皇帝是要江山永固的,如今在吳楚交界之地發現了龍脈,豈有此理!
秦始皇要么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非同凡響的大手筆,他才不會在地下埋什么小金人這種小兒科的把戲。
他要直接改變南京的地理地貌,斬斷南京的龍脈。
他先調集軍隊挖斷了方山、獅子山和馬鞍山。
之后他盯上了一條河流,因為它叫龍藏浦,顧名思義有龍藏于其中的意思,秦始皇認為不吉利。
于是下令開鑿溝渠,改變了河流方向,使其貫穿南京,破了南京的聚氣藏風之勢,泄掉了南京的王氣。
因為這條河是來自于秦朝的改造,所以得名秦淮河。
除此之外,他還要將南京污名化。
因為金陵這個名字太敞亮了,這種地方怎么能叫這么豁亮的名字呢,于是他給改成了秣陵,意是就是喂馬的土包子。
除了楚威王和秦始皇,還有一位政治強人看南京也不順眼。
隋文帝楊堅滅南陳之后,下詔蕩平金陵,繁華都市瞬間變成萬畝良田。
經過幾次傷經動骨的改造,南京雖然在和平時期經濟文化發達,但亂世一定遭殃,繁榮和戰爭的荼毒總是有規律的交替出現,成了一塊悲情之地。
關于南京屠城的歷史,有記載就有5次。
遠的一次是南梁末年的侯景之亂,最近的兩次太平軍戰敗,湘軍攻入南京的展開大屠殺以及1937年侵華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
公元1864年7月,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在攻破了南京的城墻,湘軍蜂擁而入,在南京城里大開殺戒,哭喊聲聲震寰宇。
當時南京有一百萬人左右,湘軍過后,南京城里連一棵完整的樹都找不到。
1937年侵華日軍的南京大屠殺是離我們今天的時代最近的一次。
日軍不僅殺人,還挨家挨戶地搶劫,把南京翻了個底朝天,南京瞬間淪為人間煉獄,死于日軍刀下冤魂足足有30多萬人。
因此,南京就成了一個怨氣郁結之地,不時會出現科學難以解釋的靈異現象。
關于南京的靈異事件,如果感到無聊,可以坐在明朝老城墻的墻根下,聽南京老人侃大山,一定會聽得你頭皮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