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文生于山東濟南。2013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2016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獲碩士學位;2016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劉萬鳴先生攻讀博士學位。
鄭博文的筆墨世界
文/閻安
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
隨著“回歸傳統”的理論復興,傳統水墨也再一次成為整個藝術界既新又老的關注對象。而由于藝術教育所導致的風格僵化同樣也在青年水墨藝術家中暴露出來:有的全盤否定現代,片面地復制古人的情操與筆墨;另一些則以直接的水墨語言膚淺地與現代景觀嫁接,生成了一種不中不外、不古不今的異化圖像。所以水墨成為了當代藝術的一塊短板,其中的佼佼者更是鳳毛麟角。
鄭博文是這其中值得關注的一個,她的畫受到諸多名家的指點,而且顯然所受的影響是當代學院教育的正脈。她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獲得學士學位,后又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劉萬鳴先生,研讀碩士、博士生學位。她認為作畫“不在筆墨而關乎精神”,這就直接出自劉萬鳴先生的理論。鄭博文是延續了傳統工筆精神又不落俗套的一個,不論是絹上還是紙上,她繪制的花鳥樹石均體現出一種沉靜而典雅,盡管并非純粹以墨入畫,但依然能讓人讀出水墨的味道。這就使人在看她的工筆畫時,仍然有灑脫跳躍的水墨寫意之感。
這種跳脫之感源于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但是根源上源于鄭博文對待工筆傳統的根本態度。她對待傳統,既有敬畏之心,又有超越之意圖。只知敬畏而不力求超越,只會因循守舊而難以脫出前人的窠臼;一味創新而不顧文脈,則容易成為狂奔的野馬,有跌落懸崖的危險。所以在創作中,她非常堅持“畫貴在有己,乃心畫者也。”幾乎所有的工筆畫家都以宋元作為自己繪畫養分的重要來源,但鄭博文根據自己的體驗,選擇了以宋人的“態度”作為自己觀察物象方式,但是在表現的時候,更多的學習元人的方式,在筆墨之中摻入了自己的心性。這就使她的工筆花鳥畫,在宋元傳統之間找到了一個適合于自己的兼收并蓄的方式,在吸收和學習的同時,加工和提煉,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風貌。
雖然從宋元人的筆法出發,但鄭博文的基本語言中并沒有特別秾麗的渲染技法,即使是葉片,也能更多地看到皴擦的痕跡。這使她的畫面在精工之余,反而又出現了拙樸的氣質,畫面也因此產生出富有新意的工筆花鳥雛形,再以勾勒等工筆畫技法描繪花卉、禽鳥,使工筆畫的嚴謹細膩與水墨畫的寫意精神糅合,力圖形成自己的工筆花鳥新圖式。既有古意,又添新意,別具一格。進一步講,就是在“北宗”工整嚴謹的觀察和技法的基礎上,生發出了“南宗”所關注的個人情趣和自由意境。
鄭博文是青年一代中非常突出的傳統風格的畫家,能有所變異,進而有所超越,成為她能夠立足的基礎所在。在中國畫的學習中,鄭博文還很年輕,她還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未來。相信作為新一代有著深厚學術背景的中國畫博士,她定能在中國畫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創造出更為多彩的藝術天地。
鄭博文 花蝶圖 紙本設色 78×48cm 2016
鄭博文 秋雨霜寒圖 紙本水墨 89x48cm 2016
鄭博文 勁節伴疏影 紙本水墨 89x48cm 2016
鄭博文 果熟圖 紙本水墨 89x48cm 2016
--- END ---
私享丨出品
喜歡我們的帖子可關注私享藝術公眾號,
或加微信:823721174,
了解更多藝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