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晨光暖調下的海棠花,格外艷麗。(攝于6:48)
俱樂部內有“樂友”以自己的花卉圖片為例,在微信群里展開討論。大家的討論還非常熱烈,這樣的氛圍特別好,對大家提高拍攝技藝,十分有利。這是扎扎實實學攝影,一步一個腳印提高自己技藝的好平臺。誰關注,誰就能從中受益。
原本我想選幾張花卉圖片談談自己的看法,最后還是覺得編一篇博文,不僅能和俱樂部的“樂友”一起探討,也可以和網上的博友們交流,也算是近期拍花的一次總結。文中的圖片是我近期在海棠花溪、植物園、中山公園的采風中拍攝的。
要拍好花卉圖片,顯然不能只需巧用景深就能出彩。還得用好光,選合適的拍攝角度,也得考慮前景和背景的處理、運用色彩的對比等等。但巧用景深是這些技巧中,更為重要的因素,所以我選擇了“巧用景深拍花卉”做題。
以下圖片,除了幾幅微距花卉圖,其他基本上都是長焦距鏡頭拍攝。
(一)4月5日在海棠花溪采風時,我特地趕了一個早,利用晨光下,運用拍花卉的“三虛要領”,是用長焦距鏡頭,F8的光圈拍攝的:
↑(2)前實后虛
↑(3)前虛后實
↑(4)前后虛中間實
↑(5)微距下的海棠花朵,F11。(注:微距拍攝花朵,光圈不宜開得太大,不然花朵的花瓣都虛化了,花的造型沒了)
(二)由于在5日的采風中,“樂友”老崔運用虛化的前景拍攝的海棠花和人像照,有一種蒙眬的感覺,引起“樂友”們的興趣,紛紛效仿,我稱其為“崔式模式”。這里先介紹用“崔式模式”拍花,有機會再介紹拍人像。
4月7日,俱樂部組織樂友到北京植物園拍春花。我還是起了個早,早早來到植物園,也學著按“崔式模式”來拍攝。
↑(6)所謂“崔式模式”也是按“前虛后實”要領拍攝的,只是,前景虛化的更大、更突出。也就是前景深更小(淺)。此時前景的花葉還處在陰影下。(攝于6:56)
↑(7)轉了一圈,再回到遠處,此時前景的花已處在晨光下,這時候圖片得色調有了變化。(攝于7:20)
↑(8)集合后,我和“樂友”們又來到這里,展示了先前拍攝的成果,并把鏡頭在靠近前景的花葉,使其虛化的更大。(攝于8:51)
↑(9)在光圈不變的情況下,前景的虛實程度與鏡頭焦距的長短有關。此圖的鏡頭焦距約300mm。
↑(10)焦距長了,前景的花朵更虛化了。此圖鏡頭焦距約400mm。
↑(11)在光圈、鏡頭焦距不變的情況下,鏡頭離前景越遠,前景的花朵虛化的程度越小。
↑(12)反之,鏡頭離前景越近,前景的花朵徐化程度越大。
↑(13)前虛后實拍桃花
↑(14)前后虛中間實拍桃花
↑(15)前后虛中間實拍海棠
↑(16)微距下的葉芽
(三)4月13、14兩日,俱樂部組織“樂友”拍郁金香。去年拍郁金香時,還沒慨括出拍花的“三虛要領”,今年可以運用在拍攝中了,再加上“崔式模式”,今年拍郁金香的手段增多了。
↑(17)前實后虛,利用背光的古柏樹和虛化的黃色郁金香做背景,與紫色郁金香形成強烈的色對比、色反差,以突出主體花朵。
↑(18)前虛后實,盡管都是白色郁金香,采取虛化前進中已綻放的花朵,突出含苞的花蕾。
↑(19)前后虛中間實,利用前景明快的花色和陰影下的粉色郁金香,突出鮮紅的郁金香。
↑(20)長鏡頭、大光圈,盡量靠近前景的花朵,突出處于“焦平面”中的一朵紅花。
↑(21)技術處理與上圖一樣,不同的只有主體花朵處在光照下。
↑(22)這兩幅的技術處理也與上兩幅相同,不同的是兩幅圖片的前景處理不同。我更喜歡右圖,有“手抱琵琶半遮臉”的感覺。
(四)這是一組拍攝于花盆中的大白菜花(注:將菜心放在水盆中,其花芽漸漸長出,并陸續開出黃色的花朵),拍的角度、位置不變,甚至是采用不同的光圈拍攝的,由于景深大小發生了變化,四幅圖片的前景和主體花朵,也表現出不同的虛實關系。
↑(23)從左起,四幅圖片分別采用的光圈為:F11、F8、F5.6、F3.5。
(五)總結。拍花的手段很多,景深的運用很關鍵。景深的大小與光圈的大小、鏡頭焦距的長短、相機和被攝體的距離有關。也許大家都知道:光圈越大景深越小、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小。可這三者的關系要巧用,這和攝影者是否能掌握好這三者的關系,并在實際操作中靈活處理有關。
掌握了三者關系,那攝影者就得在光照上、拍攝角度的選擇、前后背景的處理、景物明暗及色彩的對比等方面下功夫,并整體地運用在拍攝中,這樣拍出來的花卉圖片一定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