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治療的幾個誤區
誤區1:不少強直性脊柱炎病人在病情發作時,到醫院去靜脈點滴青霉素(其中加地塞米松),以緩解疼痛癥狀,這是錯誤的療法。青霉素對強直性脊柱炎是沒有效的,而其中緩解疼痛癥狀的是地塞米松的效果。作為激素,地塞米松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是非常有害的。
誤區2:到藥店去購買治療風濕病的“特效藥”。這些藥的組成是激素、消炎痛和維生素,片藥所含成分是“激素1分錢+消炎痛2分錢+維生素2分錢”。這些藥雖然止痛消腫作用強,但不能控制病情,長期使用副作用大。一方面是激素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是消炎痛對胃的刺激和腎臟的副作用。
誤區3:聽信廣告,誤入江湖游醫的圈套,不但錢財被騙,還延誤病情。另一種則是口服含有激素或其他西藥的所謂“中成藥”,這類藥多是打著“秘方”或“專利性科研成果”的幌子,以不便公開配方為借口,做成醫院自制的“中成藥”,還信誓旦旦地保證其中不含西藥,沒有副作用。
不但要止痛,更需要緩解病情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個致殘性的疾病。因此,其治療不但需要止痛,更重要的是要控制病情,改善和恢復脊柱關節的功能,阻止病情發展至關節功能障礙,防止步入殘廢。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該病被稱為“類風濕關節炎的中央型”,因為該病和類風濕關節炎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同是慢性致殘性的疾病;夜間疼痛更明顯;早晨起床時僵硬疼痛更明顯,而活動后減輕;激素和消炎止痛藥對緩解癥狀有特效。而區別只在于該病以脊柱和大關節為主;類風濕關節炎則以外周的大小關節為主。所以強直性脊柱炎為“中央型”,類風濕關節炎為“周圍型”。后來隨著醫學研究的進展,發現這兩個病的易感基因不同,病理基礎也不同,實際上是兩個病,而不是一個病的兩個類型。
但是,該病在治療上與類風濕關節炎有一些相似之處。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愛若華、火把花根片、雷公藤等,對該病和類風濕關節炎都有效;而羥氯喹只對類風濕關節炎有效,而對強脊炎無效;硫唑嘌呤和環磷酰胺常被用于重型且頑固的類風濕關節炎,但較少用于強脊炎。無論如何,強脊炎的藥物治療,必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因為緩解病情的藥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科學用藥可以獲得最大的療效和最低的副作用,而盲目用藥是危險的。
三分靠醫生,七分靠自己
如果你不幸患了強直性脊柱炎,首先要有降伏病魔的信心。既要有長期與之共存的心理準備,又要防止被其摧毀。一方面需要尋求風濕免疫科醫生,進行控制病情的治療,不要只滿足于消炎止痛;另一方面注意自身的保健和功能的鍛煉,防止脊柱和關節變形和強直。
自身保健方面,首先是睡眠的姿勢平直,防止脊柱側彎,床墊硬實和低枕,以防止駝背。工作時要經常變換體位,例如用電腦的時間不要持續太長,每1~2個小時要起來活動一會,特別是頸椎的活動;長途駕車者要休息,下車活動腰部,做做舒展運動。平時要多活動,不要老是躺在床上,多活動腰椎和頸椎,多做擴胸運動,多做髖關節的伸屈運動。如果堅持早晚(睡覺前后)各做一次廣播體操,肯定有好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