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3
以方測癥,審癥求因
對內容比較簡略的醫案.我們可以采用“以方測癥,審癥求因”的方法,加以探討、鉆研。
舉例:
(1)脈細。熟地,當歸,川石斛,茯神,炙草,麥門冬。
(2)活血宣筋。歸身,牛膝,穿山甲,杜仲,乳香,桃仁,生虎脛骨,紅花。
《未刻本葉氏醫案》
○
以上二例,均系葉天士醫案。因葉氏是清代名醫,診務極忙,多數醫案比較簡略。但也有比較詳細的。
說明:
笫一例的案語,只有“脈細”二個字。血虛可以脈細,氣虛、陽虛、陰虛都可以脈細,究竟是什么虛呢?我們先從處方來分析,然后再測癥求因。處方一共用了六味藥,即熟地、當歸補血;石斛、麥冬養陰;茯神、炙草益氣安神。從處方來推測癥狀,患者神疲乏力,夜寐不安,頭暈,面色少華,口干,脈細,舌質淡,苔薄膩。再從癥狀來探求病因病機,由于陰血不足,心失所養,故夜寐不安;血虛不能上榮于頭面,故頭暈,面色少華。
第二例的案語,只有“活血宣筋”四個字,沒有脈癥和病因病機,只講治療原則。我們還是從處方來分析一下共用了八味藥,牛膝、杜仲、虎脛骨補肝腎,強筋骨;歸身、穿山甲、乳香、桃仁、紅花養血化瘀止痛。葉氏把治療法則,概括為“活血宣筋”。從處方來推測癥狀,患者腰膝酸軟疼痛,遇寒或勞累更甚,脈細,舌質淡青。再從癥狀來探求病因病機,勞傷過度,以致肝腎兩虛,筋骨失養,陽氣不運,氣血痹阻。
從上述二例來看,我們運用“以方測癥,審癥求因”的方法來閱讀古人醫案,如果把這些記錄簡略的醫案,加以歸類,綜合分析,就可以從中學習到古代醫學家的臨床經驗。但是,這類醫案對初學者來講,不是主要學習的內容。
4
虛心學習,觸類旁通
近年來各地出版了許多著名老中醫醫案,這是祖國醫藥學偉大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虛心學習。并在鉆研、理解的基礎上,觸類旁通,不斷提高我們的臨床水平。
舉例:
(1)肝氣:孫XX,女,44歲,農民。
初診:1965年10月20日。飲食甚少,時有噯氣,腰背酸楚,睡眠不安,舌苔薄膩,脈象濡滑。肝胃不和,痰濕交阻,通降失司,病已一月。治以調理肝胃而化濕濁。
白蒺藜三錢,廣郁金三錢,蘇梗二錢,川樸一錢,茯苓三錢,姜半夏三錢,枳殼二錢,青陳皮各錢半,陳香櫞皮二錢,炒谷麥芽各三錢。三劑。
二診:10月23日。服藥后,胃納略振,噯氣大減,夜寐不安,心跳,背部酸痛。苔膩漸化,脈細。再予疏肝理氣,佐以寧神。
白蒺藜三錢,廣郁金三錢,蘇梗三錢,姜半夏三錢,青陳皮各錢半,赤白芍各二錢,陳香櫞皮三錢,炒谷麥芽各三錢,真珠母五錢(先煎)三劑。
(2)心悸:吳XX,女,52歲,干部。
初診:1974年12月6日。胸悶、心悸及早搏已二年,近一年來早搏頻繁。北京某醫院診斷為“冠心病”。同年11月5日在上海某醫院檢查心電圖:心率94次/分,頻發性室性早搏;胸透:主動脈伸展遷曲,左室稍豐滿。目前胸悶心慌,睡眠時好時差,四肢麻木,目干羞明。脈細帶數(88次/分),時有結代,舌胖苔薄膩。此乃胸陽痹阻,氣失宣通,絡脈瘀塞,血流不暢。治擬溫通心陽,理氣化瘀。
桂枝二錢,瓜蔞皮三錢,旋復梗三錢,郁金三錢,赤白芍各三錢,枸杞子三錢,降香二錢,炙甘草二錢,茶樹根一兩,青陳皮各二錢。六劑。
三診:12月20日。上方共服十二劑。自覺心悸、胸悶、下肢麻木等癥均減。心率82次/分,早搏10次/分左右。再守原意。
瓜蔞皮三錢,旋復梗三錢,都金三錢,赤白芍各三錢,炙甘草二錢,杞子三錢,佛手干二錢,茶樹根—兩。四劑。
末診:1975年1月7日。上方加減共服十八劑。胸悶已除,心悸基本消失。脈細帶數(88次/分),無結代。心電圖復查提示:竇性心動過速(103次/分)。
患者治療一月,服藥三十劑,癥狀明顯改善,早搏消失,離瀘回京。
○
說明:
第一例肝胃不和,濕濁中阻,故用四七湯加味調理肝胃而化痰濁。所以睡眠不安者,即《內經》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黃老認為:本案不必重用養心安神之劑,采用和胃化濕,使胃氣和降,睡眠亦能改善。藥后納增寐安,苔膩漸化,再守原意,鞏固療效。
第二例患者胸悶、心悸、脈結代已久,某醫院診斷為“冠心病”。病胸陽痹阻,氣失宣通,絡脈瘀塞,血流不暢所致。首先用桂枝薤白栝蔞湯合旋復代赭湯加減,以溫通心陽為主。黃老所以未用薤白頭、代赭石,前者因有強烈的蔥蒜氣,患者曾服此藥,容易引起泛惡;后者因患者經常胸悶,用重鎮之品,恐引起窒悶感。方中旋復梗消痰順氣,郁金理氣解郁,降香降氣寬胸,瓜蔞滑潤散結,此'四味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冠狀動脈或降血脂作用。茶樹根對控制早搏有一定的療效。二診時患者口干,故去桂枝、降香之辛溫。以后續予原方加減,先后共計服藥三十余劑,胸悶已除,心悸基本消失,脈無結代,遂攜藥離瀘返京。
叁
怎樣寫好醫案?
對于這個問題,我提出下面幾點不成熟意見,以供參考。
1
初診的醫案盡可能寫得詳細些,發病的時間,簡要的病史要記一下。例如黃老的醫案:“胸悶、心悸及早搏已二年,近一年來早搏頻繁”。這樣扼要的提一下,簡單明了。
2
敘述癥狀要具體,同類癥狀,盡可能放在一起。例如:“頭昏耳鳴,心慌失眠,便秘,口干”,不要寫成“頭昏,便秘,耳鳴,口干,心慌”等。否則癥狀寫得凌亂,層次不清,也會影響辨證時的思路。
3
在辨證時可以采用兩種形式:一種是把癥狀寫好后,作一個概括性的辨證分析,例如黃老醫案把肝氣病例歸納為“肝胃不和,痰濕交阻,通降失司”;把心悸病例歸納為“胸陽痹阻,氣失宣通,絡脈瘀塞,血流不暢”;另一種是把癥狀寫一段,分析一段,例如肝氣病例也可以這樣寫:“患者肝氣郁滯,胃失和降,以致飲食甚少,時有噯氣,胃不和則臥不安,痰濕交阻,故舌苔厚膩,脈象濡滑,治擬調理肝胃而化痰濕,四七湯加味”。
4
復診時的醫案,可以相對的簡要一些。但對癥狀、辨證分析的變化,均應有所反映。例如初診時“飲食甚少,時有噯氣,舌苔厚膩”,復診時“胃納略振,噯氣大減,苔膩漸化”,這樣把服藥后的變化情況都反映出來,有利于進一步辨證用藥。如果在病機方面有變化,也應該寫清楚。例如用了四七湯中的厚樸、半夏等溫燥藥,如果“苔膩漸化,舌尖紅,口干欲飲”,可以說明“痰濕漸化,須防胃陰受傷。再擬調理肝胃,略佐清養胃陰。原方去厚樸、半夏加南沙參四錢、麥冬三錢”等等。
5
在繕寫醫案時,還要體現中西醫結合。例如心悸的病例,外院診斷為“冠心病”,并把心電圖、胸透等結果都記錄在醫案中,這樣更有利于搞好中西醫結合、提髙臨床療效和便于總結經驗。
肆
結語
前人醫案是祖國醫藥學偉大的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醫案可以幫助我們提高中醫理論水平,廣開思路,擴大眼界;寫好醫案可以提高我們臨床辨證能力和有利于總結經驗。而在學習和繕寫醫案的同時,必須打好必要的基本功,例如熟練地掌握方劑、藥物的組成和運用等等,從而提髙閱讀和繕寫醫案的能力,更好地為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和搞好中西醫結合作出應有的貢獻。
▼
醫案研習社
支持我們請
掃
碼
關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