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清晨,筆者從云南貢山縣城出發,穿過高黎貢山的峽谷,下午到了中國唯一的獨龍族聚居地貢山縣獨龍江鄉。獨龍江鄉地處滇西北中緬邊境的獨龍江畔,北鄰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西與緬甸接壤,東面為高黎貢山和怒江,因地理環境閉塞,交通不便,游客稀少而顯得神秘。筆者千里迢迢從繁華的都市來到偏遠的獨龍江鄉是為了拍攝獨龍族最后的紋面女。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約七千人。獨龍族婦女過去有紋面的習俗,盡管新中國成立后獨龍族婦女不再紋面,但婦女紋面習俗卻是獨龍江地區最具文化意義的象征之一。據當地村干部介紹,如今獨龍江鄉的紋面女僅有26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已90多歲。隨著時間的推移,獨龍族紋面女會越來越少,最終將會消失而成為歷史。
距獨龍江鄉政府所在地以北10余公里的獻九當村地處獨龍江上游,清澈的獨龍江如流動的翡翠在村邊流過,江邊是綠色的農田,山坡上的樹林里坐落著獨龍族原始而粗獷的木壘民房。16日清晨,獻九當村和獨龍江上的晨霧尚未散去,筆者有幸在江邊的木壘民房前拍攝到了紋面女,據她兒子說,她今年89歲了。
地處滇西北的貢山縣城坐落在怒江峽谷中的山腰上,在清晨的云霧中若隱若現。
從貢山縣城向西北方向穿越高黎貢山的峽谷才能到達獨龍江鄉,有 96公里的山路。
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又稱潞江,上游藏語叫“那曲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
怒江中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在高黎貢山和怒山的峽谷中由北向南流經云南怒江州和貢山縣。
怒江兩岸群山南北逶迤、綿亙起伏,雖是11月中旬這里卻秋意正濃。
獨龍江發源于西藏察隅縣,在云南位于怒江和高黎貢山西側的中緬邊境,它的下游是緬甸的伊洛瓦底江。
中午我們到達了貢山縣獨龍江鄉政府所在地孔目街,這里有小型面包車開往貢山縣城。筆者在孔目街住了一晚,次日清晨趕往中緬邊境的獻九當村拍攝獨龍族紋面女。
11月16日上午8時許,我們趕到獻九當村時村寨和獨龍江河谷依然籠罩在清晨的濃霧中,氣象特征猶如版納勐龍的旱季。
獨龍江在滇西北由北向南蜿蜒150公里,江面平均寬度約40米,江水湍急,暗礁橫斜。
獨龍江上游的獻九當、龍元、迪政當村靠近西藏察隅,寒冷干燥,民居以木壘房為主。
獨龍族婦女過去有紋面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獨龍族婦女不再紋面,紋面女的人數越來越少。
獨龍族婦女的紋面分兩種,一種是在臉上刺滿花紋,被稱為滿文;另一種是在面額兩邊刺花紋,稱為半文。
至于紋面原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為了好看,有的說是為了死后與靈魂相認,有的說是為了不被人搶去為奴,有的說是為分辨男女,有的說是為了死后能帶走生前的東西,對于這一習俗,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
紋面是一件極痛苦的事,一般是用一根荊棘刺出圖案,用西南樺制成的染料著色。臉上血管豐富,要紅腫劇痛3-5天,所紋圖案終生不退。
在獨龍江河谷里,男子是不紋面的,而女孩子長到十二三歲,就需要紋面。
從不同的面紋圖案,當地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婦女居住的地方,或屬于哪個部落和民族的。
這位89歲的獨龍族紋面女還能背著竹簍做些割豬草之類的農活。
獨龍江上游馬庫村的木壘民居,這里距中緬邊境只有6公里。
獨龍江上游馬庫村103歲的獨龍族老人,她聽不懂我們說話,但神志清楚,身體健康。
這位93歲的獨龍族婦女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獨龍江上游的馬庫村。
從繁華喧鬧的大都市來到遙遠閉塞的河谷中,真有恍如隔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