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衛星界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主席西萬在發表新年賀詞時闡述了未來10年的發展規劃,提出要發展可重復使用和重型火箭以及先進推進系統,并扶持私營航天活動。fu他宣布了一系列廣泛的發展目標,強調要在20年代大力重視研發工作。他指出,由于想要發展高成本效益航天運輸系統和開展天基服務的眾多私企的進入,“航天業正面臨顛覆”。
西萬在賀詞中說,“順應全球發展潮流,我們需要發展重型運載、半低溫級、可復用火箭、先進推進、下一代宇航電子、先進材料、動態空間應用和天基服務高效集成以及先進空間科學任務”。
ISRO各中心和下屬單位都按要求制定了十年規劃。多家單位將提升各自重點領域的能力,包括地面站、載人航天、光學與遙感、衛星平臺、寬帶通信和人力資源建設。維克拉姆·薩拉伯依航天中心的任務是“提升火箭研制實力,以期掌握重型運載能力,實現部分和完全重復使用”,并開展超燃沖壓發動機研究。
與此同時,液體推進系統中心(LPSC)將發展半低溫推進能力,以把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提高到將近5.5噸。該中心還將研發液氧/甲烷推進以及綠色和電推進技術。ISRO推進綜合設施將建設試驗設施,支持這些新系統的鑒定工作,為實現這些目標提供保障。
西萬在賀詞中把ISRO比喻為印度創新的“火炬手”。他說,印一項總體航天政策也即將進入“最終起草階段”。12月30日,西萬ISRO主席的任期被延長一年,將持續到2022年1月14日。
西萬稱,印度在新的一年里有望開展“花樣繁多”的多項任務,包括“小衛星運載器”(SSLV)首飛、業務型靜地成像衛星發射和“月球”3探月任務發射。“日天”(Aditya)L1太陽探測器和“印度數據中繼衛星”首星預計也將在2021年或2022年初發射。
“天舟”載人航天項目首次不載人試飛定于年底進行。印2020年底宣布,該項目載人首飛已從2021年底推到不早于2022年。這一推遲表面上看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受疫情暴發影響,印2020年全年只進行了兩次航天發射。與此同時,2019年1月成立的載人航天飛行中心(HSFC)將著手建設“天舟”項目所需能力,包括符合載人要求的火箭、軌道艙、交會對接、再生式生保系統和空間居住艙。
西萬指出,2020年是全球航天領域發生轉變的一年,而造成這種轉變的原因是私營機構的全面加入。他說:“我們國家的情況也一樣;我們已有一些企業家站了出來,要研發整箭和整星,意欲提供天基服務,并進而為發展航天經濟做出貢獻,而這在我國航天計劃史上還是首次。”
印最近起草了“天基通信政策法案”,有望給印航天業帶來開放和革命。印把對地觀測視為主要潛在增長點之一。2020年6月,印宣布要組建國家航天促進與授權中心(INSPACe),以推動和扶持本國航天企業發展。西萬說,該中心一個先導機構已在“全力”與國內28家有意向私企接洽,并處理相關申請,會在INSPACe不久后開始全面運作時把一個無縫的運作機制部署到位。
印度還寄希望于通過啟用新建的一座發射場來給航天私企發展帶來一次大的推動。位于印度次大陸最南端庫拉舍卡拉帕蒂南(Kulasekarapattinam)的這座發射場將允許向南發射,且無需通過“狗腿機動”來避免飛經斯里蘭卡上空,而從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則需要進行這種機動。
(來源:國家空間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