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長安城在內部結構上,由外城郭、皇城、宮城以及大明宮和興慶宮等部分組成中軸線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國家權力的中心——皇城,皇城的最北邊,隔橫街又有一座小城,這就是宮城宮城呈長方形,面積為零點七平方公里其東、西兩面城墻,系皇城墻往北的延伸,北墻則直接與郭城北墻相重合 宮城共有三部分組成,即掖庭宮和東宮左右對峙,中間擁簇著太極宮 東宮和掖庭宮規模都較小,各自只占宮城的一小部分東宮是皇太子居住和辦公之地;掖庭宮的作用則比較特殊,它主要用來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以在宮中進行勞動和學習技藝,其實質,就是現在的“少年勞動教養所” 宮城的主體建筑為太極宮,太極宮是由原隋代大興宮改建而成的,位居長安城中軸線的最北端,用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南面稱王”太極宮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主要在這里活動 太極宮設南北兩門,南門為正門,又叫承天門它正對長安城的中軸線天街和朱雀大街門外與皇城之間,是一個寬達四百四十米的廣場,唐王朝的許多重大朝外活動,多數都在這里進行,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會,以及閱兵和受俘等每當這時,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門,文武百官群集廣場,場面非常雄偉壯觀 太極宮內共有十六座大殿,其中,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和延嘉殿稱之為四大殿此外還有中書省、門下省、舍人院、宏文館,以及凝陰閣和望云亭等重要建筑太極殿是太極宮的前殿,為太極宮的主體建筑據說,太極宮的名字也即因太極殿而來太極殿是宮內舉行“中朝”的地方每月的朔望兩日,皇帝在這里接見群臣,處理政務,屆時文臣武將分班列座,皇帝端坐于前,共商國事 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這里是舉行所謂"內朝"的地方內朝是一種皇帝與小范圍臣僚共商國事的儀式,通常只有少數決策大臣,即皇帝的親信才有資格參加所以朝儀比較簡單,也非常隨便但內朝在影響王朝決策方面卻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有國政大事,往往要現在此殿商討、決定,然后再剃刀大殿,于“中朝”時跟眾大臣議論 在唐長安城中,有三處宮殿群體,除了太極宮外,城北墻外禁苑里有大明宮,城東部的隆慶坊有興慶宮三座宮城,彼衰此興,在唐朝歷史的不通階段上,各自占據了一席重要之地 大明宮,原稱永安宮,是貞觀八年,李世民為其父太上皇李淵所修的一座避暑之宮李淵死后,永安宮改名大明宮,一直無人居住,成為一座離宮到唐高宗李治時,憂郁身患風濕病,厭惡太極宮內潮濕,便搬來地處龍首塬上地勢高地面干燥的大明宮里改建后的大明宮公設一十一座宮門,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丹鳳門(取“丹鳳朝陽”之寓意)和北面的玄武門(取“北方玄武”風水之說) 太極宮和大明宮在布局方式上基本相似,唯有南內興慶宮與前二者大不一樣后者的整體布局特征是不墨守成規,因地制宜,風格多樣,如正宮門向西開,可謂別出心裁與前二者相比,更顯得活潑、奔放而又雄偉、豪華,這無形中引出了長安帝王宮殿的一大謎團,那就是興慶宮何以要反叛前規、標新立異?要想揭開這個謎底,“應用易學”(所有應用《周易》作實踐指導的學問,風水只是其中之一)這把鑰匙必須具備(龐鈺龍編撰) 唐代宮苑和游樂地 唐朝國力強盛,長安城宮苑壯麗大明宮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萊山獨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間興慶宮以龍池為中心,圍有多組院落大內三苑以西苑為最優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連環長安城東南隅有芙蓉園、曲江池,一定時間內向公眾開放,實為古代一種公共游樂地 唐代的離宮別苑,比較著名的有麟游縣天臺山的九成宮,是避暑的夏宮;臨潼縣驪山之麓的華清宮,是避寒的冬宮 大明宮 遺址在陜西省西安市東北龍首原上唐代貞觀八年(634),太宗李世民為供其父李淵避暑,于長安宮城東北角禁苑內修建永安宮,次年改名大明宮龍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擴建,一度改名蓬萊宮,后成為唐代帝王在長安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唐末毀于戰亂1961年其遺址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高踞龍首原上,遙對終南山,俯瞰長安城,規模宏大,氣勢壯闊宮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寬北窄北墻長1135米,南墻(即長安城北垣的一段)長1674米,西墻與南北墻垂直,長2256米,東墻傾斜有曲折宮城內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墻所有宮墻均為夯土墻,僅在同城門相接處和城墻轉角處內外表面砌磚城基寬13米余,深1米余,城墻底寬10米余宮城北部的東、北、西三面城墻之外平行筑有夾城西、東兩面的夾城距宮城均為55米,北夾城距宮城160米宮城南墻正中的丹鳳門為正門,東有延政、望仙二門,西有建福、興安二門;西墻中部有右銀臺門,其北有九仙門;東墻有左銀臺門;北墻正中為玄武門,其東有銀漢門,西有青霄門,玄武門正北夾墻有重玄門北門一帶是當時北衙禁軍的駐地,關系到宮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離內設了三道門(包括玄武門內的重門),門的基址尚存 據記載:大明宮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外朝沿襲唐太極宮的三朝制度,沿著南北向軸線縱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東西兩側建有若干殿閣樓臺外朝部分還附有若干官署,如中書省、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內廷部分以太液池為中心池中建蓬萊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圍殿宇廳堂、樓臺亭閣羅布,寢殿在池南這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場所各殿具體位置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確定 含元殿,大明宮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宮殿是舉行重要典禮儀式的場所含元殿利用龍首原高地為殿基現殘存遺址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殿東、北、西三面為夯筑土墻,白灰抹面殿寬11間,每間面闊5米余,進深4間,北墻距北內槽柱中心5米,內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為副階圍廊殿址上現存方形柱礎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長寬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徑84厘米僅從這一構件的尺寸,可見含元殿的尺度規模殿前龍尾道長75米,道面平段鋪素面方磚,坡面鋪蓮花方磚,兩邊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闌含元殿東西兩側前方有翔鸞、棲鳳兩閣,以曲尺形廊廡與含元殿相連這組龐大的宮殿建筑群,體現了唐代建筑的雄渾風格,成為后世宮殿的范例 麟德殿,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雜技舞樂和作佛事的場所,位于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宮城西墻90米宮殿遺跡的臺基夯土筑成,周圍砌有磚壁,呈長方形,南北長130余米,東西寬約77米,上下二層,殿堂、廊廡建在上層臺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后殿組成,中殿為主殿,東西寬9間(兩山墻各占一間除外),南北進深5間,殿內有兩道隔墻,將殿分成東、中、西三部分,中部5間,兩側各2間,地面鋪0.2米厚石板前殿東西寬亦為9間,兩山與中殿齊,前后無墻,兩端兩間進深4間,當中7間進深3間,地面也鋪石板后殿與中殿僅一墻之隔,兩山與中殿兩山對齊,進深3間,地面鋪方磚,殿周環以回廊殿后側東面為郁儀樓,西面為結鄰樓,兩樓前為東亭、西亭樓、亭均建于夯土高臺上,樓亭廊廡襯托著三殿,構成一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筑組合 興慶宮 遺址在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為唐長安三座皇宮之一,其他兩座為大明宮、太極宮開元二年(714)就唐玄宗舊居五王子宅所在的興慶坊建成宮殿為非對稱布局,南部有較大的園林區,具有離宮性質唐天佑元年(904)毀 據記載,興慶宮以一道東西橫墻隔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殿區,正門興慶門在西墻;南部為園林區東面通過夾城與大明宮連通正殿為興慶殿,主要建筑還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龍首渠橫貫宮殿區,在瀛洲門東側穿越東西橫墻注入園林區的龍池園林區以龍池為中心,東北角有沉香亭宮的西南方有勤政務本樓和花萼相輝樓,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賀、接見、宴飲的地方整座宮殿沒有一條全局的中軸線,這在古代宮殿建筑中是罕見的遺址南北1250米,東西1080米1958年在遺址范圍內進行過發掘,其中有一座門址,面闊五間,長26.5米,進深三間,寬19米,進深的中間一間除明間處開門道外,西側為夯土臺,土臺外側接南面宮墻這遺址曾被認為是勤政務本樓遺址但也有人認為,與文獻所載的位置、規模都不相合 曲江池 中國唐代著名的風景區,在唐長安城東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這里在秦代稱愷洲,并修建有離宮稱“宜春苑”,漢代在這里開渠,修“宜春后苑”和“樂游苑”隋營京城(大興城)時,宇文愷鑿其地為池隋文帝稱池為“芙蓉池”,稱苑為“芙蓉園”唐玄宗時恢復“曲江池”的名稱,而苑仍名“芙蓉園”據記載,唐玄宗時引產水,經黃渠自城外南來注入曲江,且為芙蓉園增建樓閣芙蓉園占據城東南角一坊的地段,并突出城外,周圍有圍墻,園內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于園的西部,水面約0.7平方公里全園以水景為主體,一片自然風光,岸線曲折,可以蕩舟池中種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樓殿閣隱現于花木之間唐代曲江池作為長安名勝,定期開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農歷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陽(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熱鬧現在池址仍在,園林設施均已湮沒
其他答案1: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時代,作為統治著唐朝的帝王,宮廷苑囿當然也是輝煌的
唐代在長安有三個宮殿區,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這三個宮城不是同時建造的,也不是同時作為帝王生活的中心
太極宮興建于隋代,當時稱為大興宮唐初的兩位皇帝主要居住在太極宮大明宮原是一座避署用的宮殿,唐高宗中年因患風痹病害怕潮濕,便移住到涼爽干燥的大明宮內,擴建后的大明宮從此成為唐帝王的主要居處興慶宮的前身是唐玄宗即位以前的邸宅,唐玄宗即位后,將此地擴建,形成又一個宮殿區興慶宮的規模不及太極宮、大明宮,但裝修極為華麗玄宗時成為皇帝聽政與生活的中心
安史之亂中,興慶宮遭到嚴重破壞唐代后朝皇帝一般不居住在這里
太極宮興建最早,被認定為正式的宮城太極宮的正門為承天門,太極宮的前殿為太極殿每逢元旦、冬至、大赦天下等重大節慶日及外國使臣來會,皇帝便登承天門主持盛典,其間設宴奏樂太極殿是皇帝朝見群臣、處理政務的地方
太極殿北門叫玄武門玄武代表北方,按星象來說,玄武是由北方七個星宿組成的星象在神話中,玄神是北方之神,是一種龜蛇合體的水神唐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李世民奪嫡事件——玄武門事變,就發生在這里
在唐代,皇宮的內外朝有了明確的區分太極殿以北、包括兩儀殿在內的數十座宮殿構成內朝,是皇帝、太子、后妃們生活的地方內朝又分為東西兩路,東路稱為東宮,是太子居住和讀書的地方西路為掖庭宮,是皇帝與后妃們的居住處所兩儀殿是內朝的主殿,居中軸線上,皇帝日常聽政也常在這里進行,唐中葉以后,多在這里舉辦帝、后的喪事兩儀殿之北的甘露殿、神龍殿,是唐中期皇帝常住的宮殿唐代皇帝的寢殿都叫做長生殿,取其吉祥意義《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是皇帝在華清宮的寢殿
太極宮內有三泓水池,即東海池、北海池、南海池,為帝王、后妃們泛舟之所據史書上說,玄武門事件發生時,唐高祖李淵正在池中泛舟可見唐太極宮的規模很大,在宮北部的海池內,竟然聽不到玄武門的動靜
大明宮在太極宮之東,所以又叫東內大明宮原是太極宮后苑,靠近龍首山,較太極宮地勢為高龍首山在渭水之濱折向東,山頭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漢代未央宮踞龍首山折東高處,故未央宮高于長安城唐大明宮又在未央宮之東,地基更高
大明宮擴建后比太極宮規制更大,又依山而建,雄偉壯麗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座落在三米高的臺基上,整個殿高于平地四丈遠遠望去,含元殿背倚藍天,高大雄渾,懾人心魄皇帝在含元殿聽政,可俯視腳下的長安城殿前有三條“龍尾道”,是地面升入大殿的階梯龍尾道分為三層,兩旁有青石扶欄,上層扶欄鏤刻螭頭圖案,中下層扶欄鏤刻蓮花圖案,這兩個水的象征物是用來祛火的
含元殿前有翔鸞、棲鳳二閣,閣前有鐘樓、鼓樓每當朝會之時,上朝的百官在監察御史的監審下,立于鐘鼓樓下等候進入朝堂朝會進行之際,監察御史和諫議大夫立于龍尾道上層扶欄兩側
大明宮與其地基龍首山似乎構成一幅龍圖,龍首山為頭,含元殿座鎮尾腹,駕馭著巨龍,殿前的龍尾道,階梯麟麟,形似龍尾
含元殿后的宣政殿,是皇帝日常朝見群臣、聽政的地方宣政殿東西兩廊有門,東為日華門,西為月華門,門外是政府辦公機關和史館、書院含元殿之后的紫宸殿,是皇帝的便殿皇帝可以在便殿接見重要或親近的臣屬,辦理政務在便殿辦公可以免去在宣政殿辦公的很多禮節紫宸殿之后,為大片散落的宮殿群,皇帝可以隨意游玩、居住
大明宮中規模最大的宮殿是麟德殿,它由前、中、后三座殿宇組成,當時又稱為“三殿”,面積相當于北京故宮太和殿的三倍宮中盛大的宴會,多在麟德殿舉行
大明宮內,中軸繞北部為太液池的所在唐太液池與漢太液池同名,但一個在宮內,一個在城外唐太液池供帝后蕩舟、賞月池中有涼亭,池的周圍建有回廊、殿宇,皇帝也經常在太液池大宴群臣
唐朝三座宮城之外,又有三座大型苑囿,分別為西內苑、東內苑、禁苑
西內苑在太極宮之北,苑內有宮殿若干,其中弘義官是李世民為秦王時居住的地方,即位后改名為大安宮貞觀四年,退居太上皇的高祖李淵搬遷到大安宮,貞觀九年,李淵病逝于大安宮之垂拱殿東內苑在大明宮的東南角上
苑內殿有承暉殿、龍首殿,看樂殿、毬場亭子殿;院有靈符應圣院,唐僖宗崩于此處;池有龍首池,引龍首渠水注入,后又將池填平,改建為鞠場坊有小兒坊、內教坊、御馬坊
三苑之中,禁苑的規模最大東、西兩苑只有方圓一兩里,而禁苑地處唐都長安西北部的大片地區,北枕渭水,向西包攬了漢長安城,南接宮城,周廻一百二十里禁苑中有柳園、桃園、葡萄園、梨園,充滿生機數十座閑雅的小亭散布于苑中,在各個景點附近建有宮殿,供帝后們設宴觀景并休息之用在漢宮闕的遺址上,重建了著名的未央宮和數座亭臺禁苑中還飼養著多種禽獸,皇帝興之所至,便前來游畋
唐朝主要宮殿
天人合一”的杰作——唐都長安城的布局初探
西安,古代成為鎬京、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古都歷代統治者之所以坎中西安,這與它的特殊地理環境分不開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咸陽緊鄰西安,秦朝建都于此隋朝立國后,放棄了原來的長安城,選擇了位于東南“山川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高原另建新城長安新城南對終南山及子午谷,北臨渭水,東有浐、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宮殿坐北朝南,當時稱為“大興城”
唐都長安,是在隋都大興城的基礎上,經擴建、修繕而形成的城郭呈長方形,東西較長,約九千七百米;南北較短,約八千六百米周長近三十七公里,面積達八十四平方公里,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宏大的帝王都城“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征“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長安城這一人間杰作亦不例外
一、街坊布局即是對天空的模仿,亦是對人體自身的模擬
“千百家似圍棋書”,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用來描繪這種獨特的布局格式的詩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長安城內的街坊布局長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內街道均為東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氣、方向端正,寬暢闊達,宛如一塊規則明朗的棋盤仔細想來,那星羅密布的宮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樣羅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簡直就是一盤下不完的圍棋
長安城有十三座城門,其中東西南三面各有三門,北墻則開四門陰歷閏年有十三個月,故十三座城門象征著一年有閏;北端乃宮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辦公的處所,將這多出來的一個“閏”門放在北墻,象征著皇家“閏氣”
人體陰陽之劃分有許多種方式,其中一種即為:陰為靜、代表人體的皮膚,陽為動、代表流動的血液城墻為表面,相當人的皮膚;街道為內部,相當人之血液,這種陰陽之理在唐都長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不但城墻、宮墻為方形四周開門,被街道隔列開來的坊,周圍也皆用夯土筑成圍墻,四面開門,四面臨街
城內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其中,貫穿南面三座城門和東西兩面六座城門的六條大街為主干道路,號稱“六街”南北向的三條大街分別為啟夏門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門街,寬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間的朱雀大街寬達一百五十米,是城內最寬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門而來,它被連朱雀門,南達明德門,貫穿唐長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軸其中,北段自朱雀門到宮城正門承天門一段,位于皇城內又叫“天街”皇城南面,連接著春明門和金光門的大街是東西向的主干街,它與朱雀大街十字交叉,把全程連為一體,使整個皇城和宮城顯得其實更加雄偉,形象更為高大
長安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本應有五十五坊,因城東南角曲江風景區占去兩坊之地,故實領五十三坊;西部屬于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對應寓意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如《水滸》中的108將);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著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四坊,象征著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著《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逵”
從各坊的大小來看,皇城和宮城東西側各坊面積較大,皇城以南各坊面積較小各坊的興衰也隨著唐王朝爭智的變化而有興衰如唐初以太極宮為皇宮時,皇城東西兩側各坊比較繁榮;而高宗至睿宗時,以大明宮為中樞,其南各坊又成為繁華區;到玄宗執政時移居興慶宮,興慶宮附近各坊再隨著興盛起來長安城各坊盡管大小不宜,繁榮程度有別,但其結構卻基本一致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因近靠宮闕,僅有東西街道,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據說這樣安排是為了防止泄掉“王氣”,破壞了風水,坊的內部,又以寬十五米的小街將坊分成四個部分,層層分割,形成十六塊小區,不懼十分嚴整
唐長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懼可謂匠心獨運,它那整齊劃一的結構,使整個皇城都顯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遙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國,其郁郁乎都城風貌盡情顯露出一派大國風范無怪乎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還被稱之為“唐人街”
二、宮殿布局即是效仿自然,亦是風水理念的體現
傳統風水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這一提倡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長安最初的宮殿建筑均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國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為帝王是一朝之長,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邊,北就是“上”,而坐在南邊的群臣則為卑下,南就成“下”了 此外,將宮城南面之門命名為“朱雀門”,而將宮城內太極宮的北門命名為玄武門,此皆來源傳統風水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說有其名必有其實,太極宮的北門既然被命名為玄武門,它就必然帶有與之對應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坎象征陷)唐初圍繞繼承皇位而發生的宮廷之戰——玄武門事變在這里發生,恰好與不謀而合由此看來,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講究 還有,在太極宮中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兩儀”之稱謂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