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主要說說廣東的宗祠文化,在廣州,只要還有“村”的標簽,附近必會有一個宗祠,這是小編為了對宗祠文化一個取證,專門跑往廣州各個區城中村走訪走訪。
宗祠對于宗族組織來說是有多種用途的。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宗祠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宗祠作為會聚場所。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宗祠”這個名稱最早出現于漢代,當時宗祠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宗祠之制,從此稱家廟為宗祠。當時修建宗祠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后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宗祠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宗祠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宗祠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正因為這樣,宗祠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宗祠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征了。
宗祠多數都有堂號,祠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制成金字匾高掛于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宗祠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宗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宗祠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60年代的那場運動,宗祠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譜等皆被焚燒破壞,后世之人不知宗祠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如今的宗祠更多的是重新修繕或者新建,少了許多底蘊,多了不少現代元素,當然也更注重人情。
宗族文化,衣錦還鄉、造福故里、光宗耀祖等傳統的宗族情懷是維系構建了宗族組織結構的核心觀念。自古演變到至今,從原先的祈神祭祖儀式到如今成為聯絡親情、友情的一條紐帶,更成為他們返鄉歸途的一種心靈寄托。宗族情懷,是有著血緣關系,有共同祖先的族人,是外出打工的人對家鄉的思念、熱愛的感情從而熱衷投資建設家鄉,對建設家鄉更是團結一致。這種宗族情懷形成的強大凝聚力,對地方文化建設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