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武當山歷史上最早的修道者?
2500年前,一位叫尹喜的中年男子從函谷關來到武當山。正是這位孤獨的來訪者,改變了這座大山的命運。從此,《道德經》在武當山流傳,武當也與“道”結下綿延千年的深厚之緣!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
隱仙巖位于武當山五龍官。志書記載,這里是尹喜隱居的地方。
道德經 | 圖片來源百度
?《道德經》成書有巨大作用
1993年10月荊門郭店出臺的楚簡《道德經》,使這部奇書重見天日。
2500年前的武當山一片蒼茫,與身旁滾滾流淌的漢江一起,默默地守望著秦巴山脈。一天,一位中年男人來到這里。他是東周王庭中走出的大夫,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
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甘肅天水人, 自幼飽覽群書,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的他,在周昭王二十三年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靜心修道,人稱“關尹”。
老子出關圖 | 圖片來源百度
傳說,有一一天,他見東方有紫氣西邁,知有圣人將至。不久,老子駕青牛至函谷關。出關相迎的尹喜當時并不知道,他與老子的這一次會面,會引出中國歷史上一段最負盛名的佳話。紫氣東來的傳奇,由此而生。
當尹喜得知,順紫氣而來的圣人就是名聞天下的老子時,心中不勝欣喜。但老子對尹喜的求教不置可否,尹喜十分焦急。他知道,這位老人即將隱世,聆聽智者教誨的機會只此一次,不容錯過。
老子與尹喜相遇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日: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可見,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起了巨大作用。
后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叫《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武當山太長觀老子出關圖 | 圖片來兵臨城下博客
?他讀完《道德經》決定棄官隱居學道
武當山太常觀照壁描繪了老子過函谷關的場景。
今天,在武當山太常觀的照壁上描繪了那段傳說:紫氣從函谷關山谷升起,尹喜等候騎著青牛、須發皆白的老子。他因為這次等候而名垂青史。
當年,尹喜讀完《道德經》, 似乎在瞬間被撥亮了心燈,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武當山 | 圖片來源百度
尹喜為什么要辭去關令的職務,離開函谷關?為什么會選擇來到武當山?原來,當時的東周王朝經過兩百余年的苦苦掙扎,已經變得孱弱腐朽。混亂的朝政讓尹喜心灰意冷,他不愿繼續在這個亂世中隨波逐流,決定棄官歸隱。
尹喜考慮,究竟選擇在哪里隱居學道?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他在函谷關當關令,時間比較長,他肯定知道函谷關周圍哪些地方可以隱居。比如說函谷關的東北邊是云臺山,函谷關的西南邊則是少華山、太華山,就是我們所說的華山。”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楊立志分析指出,那時華山早已是道家極為重視的洞天福地, 而武當山還不為世人所熟知。
武當山隱仙巖 | 圖片來源百度
?史書記載尹喜隱居武當山巖洞
尹喜在函谷關曾經擔任關令。
宋《太平寰宇記》記載了武當縣治到各地的路途里程:“東北至東京九百八十里,東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西北至長安九百里。”
不難看出,武當山因為遠離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不為統治者所注意。“因為這 個原因,武當山比華山、云臺山多了另一個機會。”楊立志指出,尹喜顯然認為這兩個地方可能離當時的統治中心太近,或是離戰亂的地方太近,不適合他歸隱。他繼續向南走,越過秦嶺,經過伏牛山,渡過漢水,遇到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一武當山。
“關令尹真人,周康王之大夫,姓尹名喜,號文始先生。當周之末,大道將隱,預占紫氣西邁,有道者過之。出為函谷關令。未幾,太上度關,喜執弟子禮迎拜,授之《道》《德》二經,約后會蜀之青羊肆。托疾未仕,隱居谷內,后入蜀,歸棲于武當三天門石壁之下。石門石室,喜之所居。古有銅床玉案,今無之矣。以其所居,名日尹喜巖,澗日牛漕澗、青羊澗,皆太上神化訪喜之地(出《輿地紀勝》)。”在元朝道士劉道明所著的《武當福地總真集》里面,有許多關乎尹喜隱居武當山的記載: “師子峰,在大頂之北,第一天門之上。蒼巒突出,踞鎮云端,儼然師子之形,下即尹喜所棲之地。非策景排空之士,曷能焉。”“尹喜巖, 一名仙巖,展旗峰在北,翠巒聳筆,玉澗調琴,昔文始先生隱此。下有一澗,名日牛漕。太上隱化訪喜,青牛臥此。因以名焉。”
武當山青羊橋 | 圖片來源行攝阿龍
?傳老子訪尹喜,在武當山青羊橋相見
傳說尹喜得道后與老子在五龍官的青羊橋相見。“山不在高,有仙則靈。”2500年前,武當山的開山祖師尹喜深諳此道: “仙”就是“人”在“山”中。
隱仙巖位于武當山五龍宮。志書記載,這里是尹喜隱居的地方 | 圖片來源百度
隱仙巖位于武當山五龍宮。志書記載,這里是尹喜隱居的地方 | 圖片來源百度
這是場一個人的精神盛宴,天為被,地作床,青山為友,流水知音。隱仙巖實際上是一座長約15米的巖洞。洞體巖石由綠泥鈉長片巖和絹云石英鈉長片巖及淺粒巖等組成。巖石經強烈擠壓,形成復雜的褶皺圖案,總體形成一一處寬緩背形構造。這些形態復雜的圖案,均是距今2.1億年期間,受剪切應力作用留下的產物。
今天,當我們駐足武當山五龍官的隱仙巖,難以想像的是,尹喜當時經歷了怎樣寂寞而漫長的修行。
武當山雪景 | 圖片來源百度
當年的尹喜從巖洞仰望蒼茫群山,他很容易看到一座直沖云霄的山峰,那里常年云霧繚繞。尹喜發現,這是武當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柱屹立于群山之中,后人稱為天柱峰。這是怎樣神奇的一種偉力,使得周圍的山峰都向它聚攏。天柱峰仿佛是君臨萬方的天帝,其它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
“當年,尹喜朝拜大頂的過程, 我認為是非常艱難的一次旅行。”楊立志認為,這個旅行不是一天完成的,可能會經過若千年。 “當時,武當山山深林密,除了高大的喬木之外,還有密密麻麻的灌木,在浦木之間人要通過非常困難,還有藤蘿密布。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時,才可以向前推進兩三華里,慢慢接近大頂。
武當山山脈 | 圖片來源百度
楊立志認為,最艱難的路段就是從現在的榔梅祠道黃龍洞,再走朝天官一天門、二天門。 “沒辦法想像,當年尹喜在沒有人幫助的條件下怎么上去的。如果說當時他可能利用了山上倒的自然樹木攀爬上去,我想尹喜一定是個攀巖高手。”
武當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 | 圖片來源百度
尹喜當年走過的路,成為如今的古神道。后來尹喜得道后,與老子在武當山五龍官的青羊橋相見,然后一同仙去,不知所終。道教將老子尊為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而尹喜也被奉為道教護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經》成為道眾每日必修的經典。
至今,我們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勿庸質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
正是尹喜與老子的結緣,注定了武當山與中國道教的歷史宿命。從此,《道德經》從武當山流傳開,武當也與“道”結下綿延千年的深厚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