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4月16日消息:連日來,揚州一樓盤施工意外發現隋煬帝陵的消息引發全國關注。目前,“考古現場情況如何?”“隋煬帝最后安葬地‘雷塘’到底在哪里?”等等,仍有太多問題等待解答。
考古現場,增加圍擋安保嚴密
揚州市文物部門目前已暫停考古工作,等待專家論證另一座墓的發掘方案。
昨天上午,記者再次來到隋煬帝陵的考古工地,與媒體報道前相比,這里明顯地戒備更嚴了。
此前,考古人員在工地周邊砌了一道磚墻,如今,墻內又加了一層藍鐵皮圍擋,圈起約2個足球場大小的范圍,圍擋出入口安排專人值守,不許任何人靠近探視。記者繞著鐵皮圍擋,找到一個縫隙望過去,只見墓葬上方蓋著彩色塑料布,旁邊是兩間簡易的看護房——顯然,考古工地加強了安保。
在考古工地北邊的司徒廟路邊,一位張姓老大爺告訴記者,帝陵所在地原來是個小山包,當地人叫做“后頭山”。此次發現的陵墓,就在山腳下,只是小山包早已平掉了。
考古工地位于“中星紫郡”樓盤工地上。記者看到,周邊施工仍在進行,幾十名施工人員在忙碌著。來自安徽的泥瓦匠王師傅說,去年臘月工地開始動工,那時候就有古代的碎磚出現,因為建筑垃圾太多,春節后才開始考古,他和工友們曾看過這里的兩座墓,“相距5米左右,深度接近3米”。
規模雖小,卻是典型帝王規格
說起帝陵,人們的印象往往是依山傍水、規模宏大,而隋煬帝陵規模卻不大,墓室、耳室和甬道三部分合在一起,也不過長8.2米、寬約5米。一個皇帝的地下陵寢,只有區區40平方米,是不是太寒酸了?對此,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隋唐考古學專家張學鋒認為很正常。他說,“兩晉南北朝至隋朝的帝陵規模都不大,不像漢唐兩朝的帝陵那樣氣勢宏偉。”
他舉例說,南朝時期只有齊朝有帝陵,齊景帝在位時是齊國最盛時期,所修安陵尺寸也僅為長9.4米、寬4.9米;齊明帝興安陵墓長8.94米、寬5.3米。陜西潼關一座隋墓的壁畫上有18支戟,為太子的規格,被認為可能是隋煬帝兄長楊勇的墓僅長5.72米、寬5.94米,與隋煬帝陵的墓室規模相仿。張學鋒認為,根據已知的考古資料,只要達到寬5米、進深8米的尺寸,就符合隋煬帝陵的規格。
這方墓志,堪稱最有力證據
證明該墓為隋煬帝陵的最有力證據是墓志,雖然大部分文字漫漶難識,而“隨故煬帝墓誌”等證明墓主身份的字跡,卻是清晰可辨。
《南京博物院藏銘刻書法集》副主編張蔚星,看了墓志照片后告訴記者,墓志的書法相當精到,是典型的隋代到唐初的風格,字體比較接近歐陽詢,其書法之優美在當時的墓志銘中可謂難得。不過,目前沒有發現初唐書法四家寫墓志的實物證據,因此,寫手是歐陽詢的可能性不大,而這位書家到底是誰,最終要靠墓志文字的釋讀。
墓志為石灰巖材質,因長期埋于地下而石筋突出,導致文字模糊。張蔚星認為,這就是江蘇地區常見的石材,其材質與南齊王寶玉墓志相似,而其腐蝕程度,與南朝的輔國將軍買地券很接近,都具有“文字開篇保存完好,中下部分難以釋讀”的特點。
墓志銘有其固定格式,除生卒年、郡望和官階,其他內容都很類似,可識讀的部分均符合格式——綜合石材、書法、侵蝕程度。他認為,這方墓志是證明隋煬帝陵的最有力證據。
今日雷塘,是1300年前雷塘嗎
史料記載,隋煬帝陵曾多次遷移,最初蕭皇后將其殯在江都宮流珠堂,后大將陳棱為其發喪,葬在吳公臺下,再后來唐高祖李淵以帝禮將其葬于雷塘。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今雷塘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此處后被認定為省級文保單位。然而此次在曹莊發現的隋煬帝陵,距雷塘約有5公里左右。那么,這個隋煬帝陵,究竟是吳公臺帝陵、還是雷塘帝陵?雷塘又是什么地方?
關于雷塘,當地民間有一種傳說:煬帝下葬用的是帝王葬禮,引起天雷震怒,轟隆隆一聲巨響,擊碎棺柩,掀尸棺外,雷擊之處,水漫成塘。連葬三次,連遭三次雷擊,最后改用平民禮制,才得草草殮埋。這三處雷擊而成的陂塘,便被取名曰“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
而專家張學鋒認為,今天雷塘的范圍,經1300多年或許已生衍變,此次發現的隋煬帝陵應該屬于雷塘地區。在他主編的《江蘇通史·隋唐五代卷》中記載,雷塘是揚州城外的重要水域,早在漢代即有,唐代雷塘分為上雷塘、下雷塘,上雷塘在城北,方圓六里,下雷塘在上雷塘西南方,方圓七里。從《中國歷史地圖集》可以看到,此次發現的隋煬帝陵位于西湖鎮,正是當年下雷塘所在區域。唐朝一里約為450米,如果將兩塘簡單假設為正方形,那么,上雷塘的邊長約為670米,下雷塘的邊長約為780米。唐太宗時期,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譽引雷塘水造了一個人工水庫愛敬塘,可以灌溉800余頃田地,是當時著名的水利工程。宋代以后,上、下雷塘和愛敬塘均逐漸壅塞,墾殖為良田。
從地理位置來看,此次發現的隋煬帝陵不能排除是雷塘帝陵,其可能性甚至還大于吳公臺陵。不過,最終結果還要看另一座墓的發掘情況——蕭皇后去世后運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如果那一座墓的墓主確定為蕭皇后,那么,此處就應為雷塘帝陵,即隋煬帝最終的安息地。
鏈接
質疑聲音仍不斷
揚州市文物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墓為隋煬帝陵,并有墓志為證。但是,仍然有人繼續提出質疑。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隋唐史研究專家李文才教授認為,按照古代陵寢制度,墓志銘適用于一般人,而皇帝陵基本使用金匱玉冊,專用于記錄皇帝政績。如果這是帝陵,墓中出現的是“墓志”,便顯得有些反常。
微博名人@馬伯庸從另一角度指出,在隋煬帝楊廣被殺之前,李淵就已尊楊廣之孫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并改元義寧。楊廣死后,謚號為“煬”,當時已經不用“大業”年號,換言之,“隋煬帝”和“大業”年號不應該同時出現于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