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子習俗”。其具體規(guī)則為部分哈薩克人在結婚后將所生育的一個孩子送給自己的父母撫養(yǎng),祖父母把他(她)作為自己的親生兒女,其關系由祖孫(女) 變成了父子(女),稱謂也相應發(fā)生變化。哈薩克族“還子習俗”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等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生存表達。
古老的哈薩克族是一支生活在中亞的跨境民族,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新疆沿天山北部一帶。自古以來,哈薩克族以游牧為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勤勞、勇敢的哈薩克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草原文化。然而,由于語言的障礙,交往的不便,鮮有人知他們的習俗。今年6月有幸拍到一組哈薩克“還子”的平日生活,以此來講講哈薩克“還子”習俗。
哈薩克老人有收養(yǎng)長孫或長孫女,并將之視為自己的“小兒子”或“小女兒”的習慣,這就是還子習俗。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社會歷史原因。首先,是對嬰幼兒成長的一種保護措施;其次,它是哈薩克人義務撫養(yǎng)遺孤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的習俗;最后,為了緩解游牧社會老人孤獨,減輕年輕父母負擔的一種特殊方式而產生。
更多人對“還子”習俗認為是哈薩克青年對父母盡孝的一種表現方式,因此大力宣揚這種習俗。在過去,年輕的牧民會到遠方放牧,留下年邁的父母無人照顧,因此將長子留給父母來替自己完成對父母的養(yǎng)老送終。但事實上,由于社會形式的轉型,越來越多的牧民住進了城鎮(zhèn),過起了定居的生活,加之城鎮(zhèn)實行計劃生育,還子的習俗目前呈現衰微之勢。
認真思考,“還子”其是利于老人而不利于年輕父母和小孩的一種習俗,現實社會中也是這樣。對于老人是希望繼續(xù)延續(xù)還子習俗,但真正讓這種習俗走向衰落的原因實際上是計劃生育制度。制度規(guī)定,城鎮(zhèn)少數民族夫妻可以生育兩個子女,農牧民可以生三個子女。對生育數量的控制,導致很多喜歡子女的父母不愿意延續(xù)還子習俗,從而導致哈薩克敬老風尚的逐漸淡化。
另一方面,還子習俗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孩子本身,當他知道自己是“還子” 后,會對其心里打擊比較大,如對自己的親生父母沒有感情,不聽親生父母的話,對他們產生排斥心理,不愿接受。
對年輕的夫妻來講存在不同心理,一種是,埋怨父母沒有把孩子養(yǎng)好,孩子埋怨父母當初為什么要把自己送走;另一種是,認為老人養(yǎng)育自己已經很不容易,不愿再把孩子送給父母增加負擔,但對于老人是希望延續(xù)這種習俗,他們并不認為這是一種負擔。
最后剪成阿福頭的小兒子比出了勝利的姿勢,這好像是他招牌動作,見面問好時也是這個之勢。母親在一邊幫他整理著衣服,他的左手拿著哄他不要哭的三楂片,用目光送走我們。
哈薩克民族歷史悠久,數千年來生生不息,讓世人敬佩的是哈薩克民族的敬老精神與傳統(tǒng)習俗。
哈薩克的敬老,是世界上少有的。由于馬背民族長年四處奔波,到處擇水草地而居,哈薩克人的養(yǎng)老就成了問題。那些年老體衰的老人,就不可能再繼續(xù)適應那種行無居所的到處漂流日子,就要相對安定的地方定居下來,并且老有所養(yǎng)。
哈薩克族過去存在著一種獨特的“還子”習俗。“還子”就是新婚夫婦把婚后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過繼給男方的生身父母,以示孝敬。原祖父母與孫兒女的關系要改變?yōu)楦改概c兒女的關系。原為祖父母的稱謂改為父母的稱謂。與新生父母的關系成為兄弟姐妹的關系,稱謂也隨之改為哥嫂、弟妹……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哈薩克人一直保持著這樣的養(yǎng)老傳統(tǒng),足見他們敬老的真誠與赤子情懷。盡管這種習俗如今已基本消失,但其影響力仍然深刻。
在家庭分工中,男子主要從事放牧,婦女從事家務。家庭生活中盛行敬老風尚,若有對父母不尊敬的人,要遭人恥笑,還會受到懲罰。
想想看,這樣的民族習慣與抉擇,不失為一種最好的選擇。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常年馳騁于草原上,他們只有這樣,才能那怕走多遠都不至于被老人們所拖累,心安理得的從事牧業(yè)生產,才能使世代繁衍的事業(yè)進行下去。少有所教,老有所養(yǎng),中有事業(yè)可做……
這是自人類社會分化出來以后的重要分工任務。這樣他們才不至于迷失自己,不迷失方向,才會在種族的發(fā)展與壯大的道路上不斷進步,與人類文明進步同頻道。
盡管我們在大巴車里看到的盡是些放牧人,但那氈房里肯定有老人,對于一個敬老愛幼好客的民族來說,他們的故事也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史的重要一頁;人類文明進步與發(fā)展,離不開生產的發(fā)展,經濟的繁榮,自然也離不開文化教育的普及與發(fā)展。哈薩克民族在現代社會里,基本已經過上了定居的安生日子,他們的子女教育,他們的文化教育也就會更上一層樓,這在我們后來旅行邂逅中就有了新的感觸與發(fā)現。
一個古老的民族,正在煥發(fā)著時代的青春,青年人能說普通話的人與我們竟然毫無區(qū)別一般;他們的思維,他們的經濟頭腦也與其他民族沒有兩樣。終究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勤奮好學,自然見多識廣,他們不再安于祖先教給的手上鞭子活路,而是在指頭上快速的數著票子的興奮。
哈薩克老年人雖然不會講普通話,但卻非常友善,面對我們微笑,他們也抱以真誠微笑,讓我們如見到自己的父母一般親切。一個崇尚敬老的民族,他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給我們的啟發(fā)很深:一個迅速老齡化加劇的現代社會,太需要敬老精神,太需要敬老人群,太需要敬老的整個社會作敬老風范引導。讓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讓我們的國家也成典范的養(yǎng)老國,這才是我們應該向哈薩克族同胞學習的地方。
另外,哈薩克人的婚嫁也很獨特:凡男女結合,必須選擇哈薩克間相隔七條河,翻越七座山,還要檢查到七輩內。他們認為七是個吉祥數。正是這個七,也保證了哈薩克后來的純種族。想想看,那么大的山,相隔七座,還有七條大河,甚至七輩以上,須多長的歷程?也就避免了近親繁殖的可能。純正的哈薩克血統(tǒng)也就有了一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上的絕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