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文節選自 崔建軍 發表于《唐都學刊》上的《論文文獻綜述的地位、寫作原則與寫作方法——以經濟學專業論文寫作為例》一文,編稿時有改動,版權歸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摘要
論文文獻綜述的寫作是由學術研究的繼承性和開放性決定的。文獻綜述的目的是為了導出研究問題。寫作文獻綜述應遵循八條寫作原則:“5w”寫作原則、經典性原則、古今中外原則、“文獻樹”原則、“頂天立地”原則、述評結合原則、單數原則和服從主題原則。文獻綜述的寫作方法是“倒三角形法”即由寬到窄(空間上)、由遠到近(時間上),最后聚焦到一個“點”上,找到自己研究問題的邏輯起點,也就是自己所要研究問題的出發點。文獻綜述的寫作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是:簡單羅列文獻、文獻綜述缺乏權威性、文獻綜述和研究問題不匹配和多個文獻綜述并存等。
道理很簡單,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文獻綜述部分就是要澄清所研究問題“從哪里來”,弄清楚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這部分主要是繼承,是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需要說明,文獻綜述從表面看是再現前人的成果,是尊重前人,實質上也能顯示作者自己的讀書量。一篇學位論文若沒有相應的、高質量的文獻綜述部分,一般質量較低,也難逃膚淺的命運。
熊彼特講:“任何特定時間的任何科學狀況都隱含它過去的歷史背景,如果不把這個隱含的歷史明擺出來,就不能圓滿地表述這種科學的狀況。”這是強調不知道歷史,就很難理解現實。朱熹講“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是說明只有“商量舊學”才能“培養新知”。
“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任何一篇論文或研究過程都是該領域知識探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不可能是終結,也不可能覆蓋全領域”。正是由于學術研究乃天 下公器、“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永遠沒有完結”和“任何一篇論文或研究過程都是該領域知識探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不可能是終結”,決定了文獻綜述寫作的客觀必要性。
為了導出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并為后繼研究建構行之有效的創新平臺,需要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從事踏踏實實的文獻綜述寫作。自然,在擁有浩瀚文獻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屬于研究空白的選題恐怕少之又少。退一萬步講,即使屬于研究空白性質的研究選題,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從相鄰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中汲取營養,尋求啟迪。著名古典文學專家郭預衡先生曾諄諄告誡青年學子:“怎么寫好一篇學術論文呢? 根據我的經驗,在選擇了題目之后,恐怕還要有這么一個過程:①要做點調查研究。看一看前代、當代都有什么人寫過這個題目。看看目錄,查查卡片。這就要有目錄學的知識。比方論韓愈、論歐陽修、論方苞,不論哪一個,都要了解學術界已有了什么成果。②在定題之后,看看前人、 同時代的人已寫了哪些文章,有哪些論點、哪些看法,達到了什么水平;有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看看自己是否還有話可說。如果感到別人的文章都已經講得差不多了,自己確實無話可說,我想這個題目也就不必再寫了。如果發現過去寫的文章、著作在某些方面講得還不夠,某些地方講錯了,這就是我們自己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或者這個題目前人根本沒有涉及過,現在很需要做,那當然更沒有問題了。”應該說,上述樸實的文字已經非常清楚地闡明了文獻綜述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導出研究問題。
“5w” 原則即按照什么人(Who)、什么時候(When)、在什么地方(Where)、為什么(Who)、提出了什么學術觀點(What)的寫作方式撰寫文獻綜述 的原則。真正富有價值的文獻綜述應該像物理學的實驗報告一樣,別人依據實驗報告可以進行重復實驗,能夠讓讀者依據文獻綜述迅速查閱原始文獻,作進一步的考證和研究。“5w”原則既是文獻綜述的寫作原則,也是標準的學術規范。遵循“5w”原則進行文獻綜述寫作,進而從事嚴肅的學術研究,方有利于學術成果的積累和科學發展的進步。
所謂經典性寫作原則,就是指文獻綜述的內容必須是所研究問題的經典作家的經典論著。誠然,任何一個研究課題都有其所處研究領域所獨有的經典論著。研究生論文作者必須下苦工夫,系統地閱讀并深入挖掘自己所研究領域經典論著的真正學術內涵,以便為自己后繼的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當然,我們強調文獻綜述最好是經典人物的經典論著,絲毫沒有輕視無名作者的有價值的論著的意思。我們列示權威人物的權威論著,也不是挾名人以自重,不尊重非權威人物。在學術研究中理所當然必須堅持學術標準,而不能有學術標準以外的其他因素參與其中。
古今中外原則就是要盡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全面占有理論材料,要“搜盡奇峰打草稿”。有一種觀點認為,文獻綜述是對研究現狀的述評。對此觀點,我個人不敢茍同。本質上講,“現狀”只是“歷史”的延續,沒有“歷史”,何來“現狀”? 不弄清“ 歷史”,如何能夠知道研究問題“從哪里來” ? 又如何準確判斷研究問題“向何處去”? 只有同時弄清“歷史”和“現狀”,才能深切地把握研究對象。沒有“歷史”,研究是平面的,沒有縱深感和立體感;沒有“中外”,研究缺乏橫向比較,就沒有開闊的視野。堅持古今中外原則,方可對所研究對象的理論材料“一網打盡”,為選題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碩士特別是博士論文不同于 MBA論文。MBA論文的寫作特點是應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推導出一般性結論,最好提出對某一個具體研究問題的完整解決方案。MBA論文甚至可以不要求撰寫文獻綜述。碩士特別是博士論文則不然,它要考察作者是否具有本學科領域扎實的理論基礎,沒有文獻綜述的碩士、博士論文,算不上碩士、博士論文。
“文獻樹”原則也就是“學術譜系”原則。意在強調文獻的“班輩”“血脈”即次第演進關系。作者在撰寫文獻綜述時必須系統梳理研究文獻的演進歷程,具體地說就是必須采用歷史方法,按照“由遠到近”“由前到后”(時間上)“由大到小”和“由寬到窄”(空間上)的方式寫作。強調文獻綜述的“文獻樹”寫作原則的唯一目的,無非是為了弄清楚研究文獻的內在邏輯和演進規律,為自己后繼的研究打下不可缺少的堅實理論基礎。
簡而言之,“頂天立地”原則中的“頂天”要求作者從理論繼承上逼近國內外學術研究前沿;“立地”則要求作者通過學術研究,理論聯系實際解決中國現實經濟問題。如果文獻綜述不能接近和逼近國內外學術前沿,作者的研究就難逃平庸或重復研究的命運。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世界女子撐桿跳冠軍是俄羅斯的伊辛巴耶娃,她曾20多次打破自己擁有的世界紀錄,保持著壟斷性統治,其成績超過5米了。誰若要在女子撐桿跳項目上取得成就,就必須趕超伊辛巴耶娃這個繞不開的高峰,舍此別無他途。自然,“頂天”是繼承問題。沒有真正的繼承就難有真正的創新,不“推陳”就絕難“出新”。
文獻綜述寫作必須述評結合。只有“述”沒有“評”,文獻是一盤散沙,也失去了撰寫文獻綜述的目的性;只有“評”沒有“述”研究問題則持之無據,游學無根,難有說服力。需要強調說明的是,“述”要盡可能對研究文獻“一網打盡”,所謂“搜盡奇峰”是也。在詳盡占有已有研究文獻前提下,則要敢于歸納,解析出已有研究文獻的“貢獻”與“不足”。通過進一步解析“不足”,從“不足”中導出自己的研究課題也就是要研究某一個“不足”甚至研究某一個“不足”的某一個方面。這樣,研究問題的邏輯起點和理論起點就清楚了。文獻綜述中“述”與“評”的關系。
簡單地說,文獻綜述寫作的“單數原則”就是“一篇學位論文,一個文獻綜述”。理由很簡單,一篇學位論文只需要系統而集中地研究某一個問題或某一個問題的某一個側面。由此,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必然是“單數”而不是“復數”。如果是“復數”,則說明學位論文選題不集中。無數寫作實踐表明,此必然導致文獻綜述和論文結構的復雜化,不可避免地對論文寫作帶來無窮無盡的令人煩惱的嚴重困擾。文獻綜述寫作的“單數原則”是由學位論文研究對象的“單一性”決定的。
“綜述須圍繞論文研究創新點來進行。學習前人的成果,為自己的論文服務”。文獻綜述是對自己所研究問題的已有成果的回顧和梳理,由此,所綜述文獻必須與自己研究的問題相匹配而不能脫離自己所研究問題的主題。否則,就會破壞研究論文內在邏輯上的一致性,造成不必要的混亂。更進一步講,文獻綜述要為自己的研究問題服務,是“六經注我”而非“我注六經”。基此,作者在撰寫文獻綜述時,心中一定要常懷自己所撰寫論文的主題和假設,圍繞主題和假設來選擇文獻。這里,僅將文獻綜述寫作原則予以簡單總結。
文獻綜述的寫作方法自然很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寫作方法,不同的學者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寫作風格。筆者則認為,文獻綜述的最佳寫作方法甚至唯一正確的寫作方法就是“倒三角形法”。
具體地說,所謂文獻綜述寫作的“倒三角形法”,就是撰寫文獻綜述要由寬到窄(空間上)、由遠到近(時間上)次第推進,最后聚焦到一個“點”上,找到自己研究問題的邏輯起點,也就是自己所要研究問題的出發點。
至于空間幅度和時間長度的具體界限,應由作者根據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而定。一般應該以緊密圍繞主題、有利于闡明主題為原則。對于碩士特別 是博士論文而言,文獻綜述的空間幅度要盡可能寬些,時間長度要盡可能長些,規模應盡可能大些,文獻綜述的寫作應盡可能詳盡些,最好能夠有能力系統地梳理所研究問題的學術史。
撰寫文獻綜述的“ 倒三角形法”,可簡單圖示。
文獻綜述撰寫的“倒三角形法”的科學之處在于能幫助作者逐步逼近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為進一步研究找到理論起點和邏輯起點。由此,“倒三角形法”也可以稱為“逐步逼近法”。簡而言之,是從“研究領域”到“主要問題”到“熱點研究方向”再 到“ 尚未解決的問題”,逐步抽象、提煉出自己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的問題或某一問題的某一個方面。自然,文獻綜述撰寫的“倒三角形法”或“逐步逼近法”完全是等價的。易言之,“倒三角形法”或“逐步逼近法”是“一種觀點,兩種表述”。
顯而易見,文獻綜述絕不可簡單羅列,寫成“平行線” (A 說、B 說、C 說、……),也不可寫成“平行四邊形”(沒有著力點,無法導出問題),更不可寫成“正三角形”,從一點出發,信馬由韁,越寫越多,不可收場。
撰寫文獻綜述,其實質是梳理所研究課題的學術史。對此,著名歷史學家李劍鳴教授有過清晰的說明:“在選取研究方向和確立課題方案的過程中,就本課題做一番學術史的梳理,就成了一項不可缺少的工作”。李劍鳴教授的觀點完全正確,值得重視。
目前,全然沒有文獻綜述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已經比較少見了,這自然是絕大的進步。但不少的研 究生學位論文雖然有文獻綜述,寫作上卻存在不加分析地簡單羅列的毛病。比如,有些學位論文的文獻綜述中僅列示出甲說、乙說、丙說、丁說等等,而后就不了了之,沒有下文了。從此類文獻綜述中,作者 也難依據簡單羅列之文獻清晰推導出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讀者(主要是論文評閱專家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也絕然看不出論文作者所依據文獻演進的內在邏輯之所在。沒有推導出研究問題,后繼的研究 與文獻綜述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系,此必然會不可避免造成文獻綜述與研究問題之間的“兩張皮”關系, 形成論文框架結構的“平行線”分布,從而嚴重敗壞 論文內在邏輯上的一致性。
此為研究生論文寫作中最常見的現象。不少的研究生學位論文雖然有文獻綜述存在,但只是簡單地羅列出一些缺乏權威性和經典性的算不上學術文獻的所謂文獻。此種文獻綜述表明作者閱讀的文獻層次太低,其閱讀遠沒介入應有的學術前沿。同時也表明作者尚沒有辨識文獻質量的能力。從作者引述文獻材料的數量和質量當中,完全可以準確觀測作者治學的階段和高度。低水平的文獻綜述必然制約學位論文的寫作水平。
此問題常見于當今比較時髦的“基于A、B、C、D的E研究”或“A時期的B研究——基于 C、D、E、F 的分析視角”這類題目。本來,“基于 A、B、C、D的E研究”,其研究重心是“E”而不是“A、B、C、D”,但作者的文獻綜述卻是“A、B、C、D” ;“A時期的 B研 究——基于C、D、E、F 的分析視角”,其研究重心是“B”而不是“A”或“C、D、E、F”,而作者的文獻綜述卻是“A”或“C、D、E、F”。顯然,此種文獻綜是完全錯誤的,是自己給自己制造不必要的困擾。你要研究“E”或研究“B”,盡可以直接寫作“E”研究或“B”研究即可,完全沒有必要將 A、B、C、D 或 A 與C、D、E、F 貼在題目上,這不是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嗎? 當然,有些作者或許會認為這樣做能夠限制論文的寫作范圍,使論文寫作思路更清晰些,更進一步 說會回避論文題目過大的指責。這是可能的但并不存在必然性,弄不好反而徒增困擾,引起不必要的混亂,致使自己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無論如何,文獻綜述和研究問題的錯配,明顯違犯文獻綜述寫作的“服從主題”原則。同時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將論文寫作基礎建筑在不應該建筑的錯誤的基礎上;二 是論文寫作重心會發生偏轉,形成研究主題與論文結構的混亂。
與文獻綜述和研究問題不匹配緊密相連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有些學位論文存在多個文獻 綜述并存的不合理寫作情況。這完全是由選題的發散化造成的。由于選題的發散化,非常容易造成多個文獻綜述并存的困難格局。比如,“基于 A、B、C、D的E研究”這樣的題目,常常會形成文獻綜述中A、B、C、D、E 并存的事實。其實基于 A、B、C、D的 E 研究,其研究重心是E,文獻綜述僅有 E 就足夠了,寫A、B、C、D完全是畫蛇添足。當然,這是選題發散化造成的問題。進一步的討論溢出了文獻綜述 的研究范圍,這里姑且存而不論。
文獻綜述的規模大小也是研究生論文寫作中令人頭疼的事情之一。一方面,不少研究生苦于研究 文獻太少,文獻綜述寫作不符合學校規定的數量要求;另一方面,又有研究生痛感研究文獻太多,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無所適從、不能自拔。對于前者,是擴大文獻閱讀量問題;對于后者,則是文獻 的選擇問題。擴大閱讀量需要繼續進一步積累材料,文獻的選擇則需要作者根據服從主題寫作原則,對所積累的大量文獻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自然,文獻綜述的多少在符合學校的明確數量要求的前提下,就沒有嚴格的、標準的數量界限了,其規模大小或多與少,作者完全可以根據選題的研究目標的需要酌情把握。
總之,文獻綜述在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屬于理論研究范疇。就其性質 而言,是對前人研究成果之“再研究”“研究之研究”。這種“再研究” “研究之研究”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論文寫作的水平,應當引起高度重視。